朋友聚会时聊起工作,有人半开玩笑说自己的职业 “不入流”,大家会心一笑。
可很少有人想过,“三教九流” 这个常被用来调侃的词,
最初其实是古人给社会职业做的 “分类目录”,藏着中国人数千年的择业智慧。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到底哪三教、哪九流,
这些古老的分类又如何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职业选择。
先说 “三教”。
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儒、释、道三家,这个划分从隋唐时期就基本定型了。
儒家不用说,孔子开创的学派,主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古代读书人几乎都绕不开儒家经典,“学而优则仕” 的观念,让当官成了无数人的职业追求。
佛教是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的,出家人虽然跳出世俗,
但诵经、修行、弘法本身也是一种职业,寺庙里的住持、僧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规范。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士们不仅炼丹修道,还常常兼做医生、占卜师,甚至是工程师,像张三丰这样的道教名人,据说就精通建筑和武术。
这三教看似讲的是信仰,实则为各行各业定下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标准,
儒家重责任,佛家重慈悲,道家重自然,
至今我们选择职业时,不还在悄悄用这些标准衡量吗?
再看 “九流”,这里面学问就大了。
最初的 “九流” 根本不是指职业,而是战国到西汉时期的九大学术流派。
《汉书・艺文志》里明确记载,
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这九家,
再加上小说家就是 “十家”。
你可能想不到,这些学派其实和当时的职业密切相关:
法家弟子多去当法官、狱吏;
农家弟子专门研究农业技术;纵横家靠游说诸侯吃饭,相当于古代的外交家。
这种 “学术指导职业” 的模式,让古代的职业选择从一开始就带着文化基因。
后来 “九流” 慢慢演变成了职业分类,还分成了上、中、下三等。
上九流多是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像帝王、圣贤、隐士,还有教书先生、医生这些。
中九流包括工匠、商人、艺人等,比如木匠、酿酒师、说书人。
下九流则是当时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像优伶、皂隶等。
这种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商人在古代常被归为 “末流”,
但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富可敌国,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
有趣的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木匠拜鲁班,酿酒业奉杜康,中医尊扁鹊,
这种 “祖师爷崇拜” 其实是古代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供奉祖师爷传承技术和职业道德。
古人的择业观深受 “三教九流” 影响,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职业价值观。
《周礼》里记载西周就有 “六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这种分类强调 “各司其职”,每个职业都有存在的价值。
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让很多人把当官视为最高职业目标;
道家 “顺应自然” 的思想,催生了中医、养生等职业;
佛教的慈悲精神,则让慈善、教育等行业有了精神支柱。
这种 “职业无高低,尽责即神圣” 的观念,其实比单纯的高低分类更有智慧。
“三教九流” 的说法后来带上了贬义,主要是因为社会变迁中,有些职业被边缘化了。
但如果仔细看,很多曾经被视为 “下九流” 的职业,现在都成了热门。
比如古代的 “优伶” 对应现在的演员、明星;
“说书人” 变成了主播、自媒体人;
甚至风水先生、算命先生,现在也有了 “心理咨询师”“人生规划师” 的新身份。
这种变化恰恰说明,职业本身没有绝对的高低,社会需求才是决定职业价值的关键。
了解 “三教九流” 的真正含义,不仅能让我们读懂古人的生存智慧,
更能帮我们看清今天的职业选择。
无论是公务员还是自媒体人,无论是医生还是外卖员,每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就像古人说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尊重每一份职业,做好每一份工作,这才是 “三教九流” 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择业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