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花萼山首次发现勺鸡#
九月十七日,据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布的消息,该保护区科研团队在近期的野外红外监测工作中,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勺鸡的活动影像。
视频资料显示,此次捕获的个体为一只雄性成年勺鸡。其头部呈现出金属质感的暗绿色,头顶生有延长的冠羽,颈部两侧则分布着醒目的白色斑块。
背部羽毛呈灰褐色,并饰以大量“V”字形黑色纹路,整体羽片呈现出柳叶般的优美形态,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卷。该发现为研究勺鸡的生存状态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勺鸡-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勺鸡生活的地方可不简单,得是针叶林和阔叶林混搭的那种,还得有茂密的灌木丛,最好是那种多岩石的山坡地。它们喜欢住在海拔1500到4000米的高山上,简直是“高山仰止”的真实写照。
不仅如此,勺鸡它们还挺会享受的,根据季节变化,会上下“搬家”,找最舒服的高度待着。要说最喜欢的地儿,还得是山脚下那些长满灌木的小沟沟。
在它们的分布区,西边和北边的勺鸡们喜欢在海拔1200到4600米之间做季节性迁徙,东边的就比较“宅”了,只在海拔600到1500米的地方活动。
勺鸡一般都是单身或者成双成对行动,警惕性特别高,很少扎堆,晚上也喜欢俩俩依偎在树枝上睡觉。雄鸟特别喜欢在清晨和傍晚“唱歌”,但是它们的嗓音比较沙哑,听起来像公鸭叫一样,所以四川那边的人也叫它们“山鸭子”。
到了秋冬季节,它们会组成小家庭群。如果遇到危险,会一动不动地趴着,特别难赶走。要是突然听到枪响或者树倒的声音,雄鸟们会大声叫唤。雄鸟求偶的时候,会把耳朵边的羽毛竖起来,特别神气。它们喜欢在地上用树叶和杂草搭窝。
据了解,勺鸡可是个“素食主义者”,主要吃植物的根、果实和种子。像云杉、桦树、苔草、鳞毛蕨这些木本、草本和蕨类植物的嫩芽、嫩叶、花、果实和种子,它们都爱吃,已经记录到的种类有43种之多!当然,偶尔它们也会开开荤,吃点昆虫、蜗牛之类的。
勺鸡的分布分东西两段,西边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北部和尼泊尔,东边就在咱们中国境内。这两段之间不连续,而且在各自的区域内分布也不连续。它们分布在华北以南的广大地区,从喜马拉雅山脉到中国中部和东部都有它们的身影。
早在1989年,勺鸡就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了。不过现在它们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是“无危”(LC)。
勺鸡种群为何罕见? 物种自身的脆弱
排除勺鸡的生活区域的特殊和种群繁殖等因素,造成勺鸡种群数量严重不足的原因是勺鸡种群的自身脆弱导致的。什么“物种自身的脆弱性”、“低种群基数与慢恢复力”,感觉生命随时都要凋零一样。
先说说这“低种群基数与慢恢复力”吧,简单来说就是数量少,还恢复得慢。本来就没多少,要是再出点啥事,那可真是雪上加霜。文案里还提到,全球数量估计不足10000只,某些亚种甚至更少,分布还贼稀疏。
这就好比,本来就没几个人,还分散在世界各地,一旦哪个地方没了,想找人来补充都难,真的是“星星之火,难以燎原”啊!
然后是“天敌制约”,这也好理解,就是有天敌。你想,作为一只中等身材的地栖鸟类(就是生活在地上的鸟),它很容易就被华北豹、金雕这种顶级掠食者给盯上。
特别是小鸟和鸟蛋,生存压力巨大。这就像玩游戏,对方是大boss,你还是个小菜鸟,一不小心就被秒杀了。
总之,这些物种数量少,恢复慢,天敌还多,简直是集万千“不利因素”于一身。也难怪文案要强调它们的“脆弱性”了。保护它们,真的刻不容缓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