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人民最耳熟能详的《太阳出来喜洋洋》经管弦乐演奏出来,别有一番风味;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小约翰·斯特劳斯的《拨弦波尔卡》《闲聊波尔卡》相继响起,令人沉醉……9月17日晚,“重庆之夜”长江文明论坛专场音乐会在两江交汇之处的重庆国际会客厅如约奏响。
音乐会现场。
这一刻,两江交汇的江面,灯火璀璨的东水门大桥、来福士广场、千厮门大桥,全都成了美轮美奂的舞台背景,长江奔腾、音符流淌……为2025长江文明论坛的与会嘉宾奉上了一场充满诗意的艺术盛宴。
当晚7时许,由知名川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改编的管弦乐率先在现场响起。明快、热烈的节奏很快就让现场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巴渝大地的勃勃生机,伴随着滚滚长江水升腾起来的蓬勃生命力,都好像瞬间呈现到了大家面前。《良宵》细腻的旋律紧随而至,在弦乐的演绎下,乐曲希望展现的静夜图景也立刻鲜活了起来,好似降临到了现场一般,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含蓄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小约翰·斯特劳斯的《拨弦波尔卡》《闲聊波尔卡》《狩猎波尔卡》接连在现场响起,带来的异域风情也不能不提。优雅、快乐的节奏感染了现场不少观众,大家跟随着旋律打起了轻松的拍子。
作为压轴亮相的曲目,《长江之歌》则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长江的波澜壮阔与深厚文化底蕴,在流淌的旋律中仿佛浮现在大家眼前。
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一连用几个“magic”表达自己对音乐会的喜爱,她直言:“这太有魔力了!”
“新韵重庆”长江文明论坛专场无人机表演现场。
在大饱耳福之后,“新韵重庆”长江文明论坛专场无人机表演则又将嘉宾们带入了一场视觉盛宴中。
50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静谧夜空这幅巨大画布上,先是描绘出了“长江文明论坛”LOGO,“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的主题字样;紧接着又化作奔涌的长河,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冰雪意象开始,勾勒出了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江流域重要城市。源远流长的壮阔场景让现场嘉宾纷纷举起相机记录,现场赞叹声一片。
“新韵重庆”长江文明论坛专场无人机表演现场。
红叶满山的神女峰、“高峡出平湖”万州牌楼长江大桥、西山钟楼等建筑,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忠县石宝寨,以及“水韵天工”环节中一条从尼罗河畔的尼罗尺题刻游至长江白鹤梁化作石鱼的光影小鱼等等图案,都看让人拍手叫绝。
“我以前看过无人机表演,但还没有看到过像重庆这样的。”首次来渝的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激动地表示,以往大家更多是通过图片等来传播知识,而现在有了技术的进步,“我们看到了还可以通过无人机表演这样的方式来讲述文化故事,真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穆罕默德·哈米德说,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让古老文明能以更鲜活、直观的方式被大众所熟知。“这种技术与文化的结合极具意义,令人印象深刻。”
“新韵重庆”长江文明论坛专场无人机表演现场。
“今晚的音乐会和无人机表演真是太棒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音乐会很好地表达了重庆的开放、包容,以及市民生活的雅致和国际范儿。“现在重庆真是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走在重庆的街头有时你会真的很恍惚,好像是到了香港、伦敦、纽约。”李舫说,自己和不少嘉宾一样,都很希望看到这样的音乐会、无人机表演能成为常态,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标志性亮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也是“重庆之夜”音乐会的首场演出。接下来,“重庆之夜”音乐会品牌将持续以高品质的音乐演出塑造和展示重庆国际形象,与“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展演共同构成重庆周末特色文化活动,助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更好地增强重庆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