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意外揭开了餐饮行业的“遮羞布”。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乡村基、西贝等连锁品牌预制菜使用占比超80%,但《中国消费者报》调查却显示,超60%消费者在非快餐场景中会拒绝预制菜。
这场争论的核心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高价却不告知”的消费欺诈,以及消费者对“锅气”和真实的渴望,高德地图“烟火小店”榜的走红,恰好印证了这种需求。
或许有人会说,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必然产物,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
2025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达6173亿元,同比增长27.3%,六部门文件也明确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连锁餐厅使用预制菜能保证口味稳定,这对于规模化经营不可或缺。
但争议的焦点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暗箱操作”,北京某快餐店打着“小灶现炒”标语,实际却用中央厨房预制的袋装酱汁,3分钟出餐却不告知消费者,天津消费者发现高价儿童餐使用预制菜,感觉“被骗了”。
正如专家指出的,消费者反感的是“用预制菜冒充现炒卖高价”,而非拒绝便捷的预制食品,真正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而非预制菜的存在合理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会质疑高德“烟火小店”榜是否会重蹈其他点评榜单的覆辙,最终被流量和资本裹挟,失去真实性,毕竟以往的餐饮榜单常被连锁品牌的营销费用左右,小店难以获得曝光。
但高德的“用脚投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上榜小店多是夫妻老婆店,靠新鲜食材和现炒手艺积累口碑,而非靠线上运营技巧。
上海已有餐厅试点“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色标注,受到消费者好评,说明真实信息本身就有市场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当前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警惕性已形成监督力量,某馄饨铺因上榜迎来新客,老板“忙不过来”的反馈,证明真实口碑比广告更有生命力,只要平台守住“不干预排名”的底线,就有机会避免老路。
或许有人会担心,小店现炒模式难以标准化,卫生和品控风险更高,且扩张后难免走上预制菜的老路,无法成为长久之计。
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小店的核心优势,社区信任,比如一家开了十多年的馄饨铺成为“社区食堂”,靠的就是熟客对其食材新鲜度的认可。
与连锁品牌不同,小店的生存依赖邻里口碑,更有动力维持现炒品质。
此外多地已在推进预制菜明示制度,如《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强制标注原料含量,未来监管只会更严格。
消费者追求的并非“完美小店”,而是“真实的诚意”,这种需求足够支撑一批坚持现炒的小店存活。
预制菜争议的本质是消费升级中的信任重建,消费者不反对工业化产物,反对的是被剥夺知情权,不排斥连锁品牌,反感的是“高价低质”的欺骗。
未来预制菜未必会消失,但必须在阳光下发展,正如法规要求的“强制标注原料、添加剂和复热方式”,小店也未必都能存活,但坚持现炒的诚意会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
这场由罗永浩揭开的行业讨论,最终指向的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餐饮的本质是“让人吃得明白、吃得舒心”,无论用预制菜还是现炒,守住这份初心才能走得长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