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4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报告,印度人口达到14.25亿,正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红利成了印度最大的底牌,年轻劳动力占比高达68%,远超中国的62%。莫迪政府顺势推“印度制造”,想借着这波人口优势,把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的新中心。
2023年10月,富士康在班加罗尔建新厂,苹果也在印度扩大生产,特斯拉甚至传出要在印度设厂的风声。这些大动作让印度信心爆棚,印度国家银行2023年预测,印度很快就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2024年6月,《纽约时报》报道,40%的在华美国企业因为中美关系紧张和成本压力,计划或已经撤离中国,印度成了首选目的地。
上海美国商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增长了20%,远超其他新兴市场。印度的优势显而易见: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丰富,市场潜力巨大。
比如在北方邦的诺伊达,电子制造园区2023年吸引了多家美企,生产智能手机和家电,出口量节节攀升。印度政府还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比如减税和土地补贴,吸引外资蜂拥而至。
2020年,印度政府砸了230亿美元搞“生产关联激励计划”,承诺给达到生产目标的企业补贴,试图复制中国当年的制造业奇迹。
但印度的实际情况远没那么乐观。人口多是优势,可也带来了麻烦。2023年,印度识字率只有74%,远低于中国的97%。
大部分劳动力只能干低技能的工作,像纺织、组装这种低端产业。高端制造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印度严重短缺。基础设施更是硬伤。
2024年,印度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只有中国的七分之一,公路和铁路网老旧不堪,物流效率低下。
电力供应也不稳定,2023年印度农村地区平均每天停电4小时,工厂经常被迫停工。世界银行2024年报告指出,印度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高达5000亿美元,这不是短时间能补上的。
反观中国,情况完全不同。尽管有美企撤离,但中国外交部2023年8月表示,大多数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依然信心满满。2023年,中国吸引外资超过1.1万亿美元,是印度的近20倍。
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印度的五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工业机器人密度高达每万名工人392台,而印度只有3台。在深圳、苏州这些工业重镇,自动化流水线高效运转,供应链完整,物流网络覆盖全球。
2023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900万标箱,稳居全球第一。中国的技术优势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5G领域,专利数量和市场份额都遥遥领先。
印度的“人口红利”还有个大问题:贫穷和不平等。2023年,印度有2.8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营养不良现象普遍。大量劳动力虽然年轻,但缺乏教育和技能,很难支撑高端产业。
印度的粮食出口量全球领先,可国内底层民众却吃不饱饭,这种矛盾让人咋舌。2023年6月,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直言,印度的人口红利更像是负担,教育和基础设施的短板让它的制造业梦举步维艰。
2025年3月,路透社报道,印度政府终止了“生产关联激励计划”,因为很多企业没达到生产目标,230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这暴露了印度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离“新世界工厂”还差得远。
2024年7月,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之子在孟买举办了一场耗资数亿美元的婚礼,全球媒体争相报道,豪门生活的奢华让人瞠目结舌。
但印度街头却上演着另一幕:2.5万多人挤在招聘会场,抢月薪2000元的低端岗位。这种贫富差距的对比,成了印度社会的一面镜子。2025年,全球经济风向变了。
美国调整对华贸易政策,部分原计划投向印度的资金又流回中国。北方邦一家纺织厂2024年底订单骤减三成,负责人只能裁员,工厂仓库空荡荡,生产线停了大半。
莫迪没放弃他的“印度制造”梦。2025年6月,他宣布新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重点改善电力和交通网络。政府还计划新建1000所技术学院,培养高端制造业人才。
但现实很骨感,到2025年,只建成了200所学院,电力问题也没彻底解决,农村地区停电依旧频繁。
世界银行2025年8月报告显示,印度的基建缺口依然巨大,短期内难有突破。教育改革也进展缓慢,2023年印度只有不到一半的年轻人能接受职业教育,这让高端制造业的梦想遥遥无期。
全球媒体对印度的评价开始降温。2025年5月,《纽约时报》文章指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芯片和5G技术领域的优势无人能敌。
印度虽然在纺织和电子组装这些低端领域有点起色,但高端制造业依然是空白。2023年,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4%,远低于中国的30%。
莫迪的政治地位没动摇,2025年7月,他在古吉拉特邦的集会上依然信心满满,承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外资。但失业率2025年9月攀升到8.5%,年轻人走上街头抗议,德里街头路障林立,社会矛盾加剧。
印度的制造业有进步,但离“新世界工厂”还差一大截。中国的供应链优势、自动化水平和技术积累,让印度短期内难以望其项背。
莫迪的改革还在继续,但他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基础设施、教育、就业,这些问题不解决,印度的雄心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印度要真想挑战中国,恐怕还得熬上好些年。
14亿人口的印度,能不能靠着年轻劳动力逆袭,取代中国当“世界工厂”?40%美企撤离中国,印度看似抓住了机会,可基础设施和教育的短板让这梦有点虚。中国的底气还在,莫迪的路还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