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澎湃新闻披露,一位印度女性曾坚定认为印度高铁技术超越中国十年,但在中国高铁的亲身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看法。
印度始终怀抱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愿景,寄望于基础设施升级带动工业腾飞。铁路作为国家经济命脉,自然成为优先发展对象。
然而,印度在铁路技术积累与制造水平上仍存在明显短板,不得不寻求外部合作。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基建大国,本应成为印度首选合作伙伴。
但由于坚持“自给自足”战略并致力于扶持本土企业,印度却在关键项目招标中将中国公司排除在外。
出人意料的是,在合作受阻后,印度不得不重新寻求与中国合作,甚至将报价提升至17亿卢比,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印度铁路
作为亚洲最早修建铁路的国家之一,印度铁路历史可追溯至英国殖民时期的1853年。
当时,英国在孟买铺设了印度第一条客运铁路,尽管最初服务于军事目的,但也客观上推动了印度交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相较之下,中国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逐步开展铁路建设,日本则在1872年才建成首条铁路。可以说,在铁路发展初期,印度确实领先于亚洲多数国家。
至1947年独立时,印度已拥有超过5万公里铁路里程,是当时亚洲最长的铁路网络。然而,独立后数十年间,铁路发展明显停滞。
截至目前,总里程仅增长约1.4万公里,且大量设施年久失修。轨道标准不统一、枕木老化、信号系统落后、平交道口管理混乱等问题普遍存在,直接导致铁路事故频发。
根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数据,仅2021年,印度就发生近1.8万起铁路事故,造成1.6万余人丧生。面对严峻形势,印度政府意识到铁路改造的迫切性。
不仅要解决基础设施有无问题,更要提升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既要扩大路网覆盖范围,也要提高速度与稳定性。于是,“范德·巴拉特”快车作为印度自主研制的“准高铁”应运而生。
该列车最高试验时速可达180公里,被印度民众寄予厚望,被视为国家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然而,尽管印度拥有深厚的铁路历史积淀,却未能将其转化为持续的技术创新优势,究竟发生了什么?
招标风波
2020年底,印度铁路公司发布一项价值约180亿卢比(约合16亿元人民币)的高速列车采购项目,旨在推动本土制造能力提升。
令人意外的是,原本积极参标的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却被印方以“技术不符”为由取消资格。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正常的招标流程调整。
但多家印度媒体报道指出,这一决定与中印边境局势紧张密切相关,同时印度政府更希望项目由本国企业承接。此后,招标仅剩下两家印度公司竞争,其中一家因报价最低而备受关注。
这一系列操作短期内确实提升了本土企业的参与机会,但从长远来看,暴露出印度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短板。
高铁制造并非易事,哪怕是小小的车轮,也需极高的材料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印度本土企业在高强度、高耐久车轮与车轴制造方面尚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
结果,在自主招标推进受阻后,印度开始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合作。他们最初选择乌克兰企业,订购3万个高铁车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导致乌克兰无法履约,印度铁路陷入供应危机。
无奈之下,印度只能重新启动招标,而这一次,他们最终选择了中国企业。面对印度的反复无常,中国企业是否愿意接受合作?
无奈转向与中国合作
由于乌克兰方面无法按时交付车轮订单,印度铁路公司于2022年4月重新启动招标,采购3.9万个车轮,预算提升至17亿卢比(约合2100万美元)。
最终,印度的合作方是来自中国的太重香港国际有限公司。颇具意味的是,中方每个车轮的报价比原乌克兰报价高出1.68%。
这批车轮将用于“范德·巴拉特快车”以及德国LHB制造的客运车厢。
这并非印度首次与中国企业签订铁路零部件合同,在同一财政年度内,印度还向中方采购了机车和货运车厢用的车轮与车轴。
这些合作表明,尽管印度在政策上试图减少对外依赖,但在关键部件上仍无法脱离国际供应链,尤其是中国的制造能力。中国高铁零部件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并非一蹴而就。
早在2008年,中国便开始攻关高铁车轮技术,经过多年研发,鞍钢集团于2014年打破国外垄断,2017年产品达到国际标准并进入全球市场。
印度选择与中国合作,实际上是对中国技术实力与产品质量的认可。
更有趣的是,尽管印度国内一度自信地认为自身高铁技术领先,甚至有声音声称“印度高铁领先中国10年”,但当一些印度人亲身体验中国复兴号高铁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350公里的运行时速、卓越的稳定性、先进的车内配置,让印度博主米娜惊叹不已。
相比之下,印度“准高铁”不仅速度较慢,还事故频发,2023年曾发生严重碰撞事故,暴露出信号系统与调度管理的严重缺陷。
可见,技术合作与国际供应链的选择,不只是政治考量,更是对质量、效率与可靠性的综合判断。印度虽然渴望自主发展,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关键时刻做出务实决定。
印度在招标中先排除中企、后又加价求合作的过程,表面上看是政策反复,实则反映出印度国内产业发展的复杂现实。印度有雄心壮志,这一点值得肯定。
推动印度制造、增强本土产业,是每个寻求崛起国家的必经之路。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完全脱离国际供应链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最终印度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不是因为感情偏好,而是因为中国在高铁领域的技术研发、制造能力与产品质量经受住了市场考验。
铁路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投入、开放合作与务实态度。
中印作为两个重要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前景依然广阔。未来,若能在互信互利基础上深化合作,或许能够实现真正的双赢。
归根结底,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既需要自立自强的决心,也需要开放包容的智慧。印度铁路的故事,仍在继续。
主要信源
这次,印度直接将中印合资企业踢出招标……——澎湃新闻2020-12-24 18:31印度女孩称“印度高铁领先中国10年”,直到她来到中国……——澎湃新闻乌克兰无法履约,印度转而从中国购买——2022-07-25环球时报亚洲最早拥有火车的国家,频现“致命”铁路——新华社客户端2023-07-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