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西班牙举行的新一轮经贸会谈中,国内科技企业的爱国热情让人动容,因为带多次用低级芯片收买中企,毫无意外每次都惨遭“滑铁卢”。
9月15日国家监管局重磅发文,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中方决定对它实施进一步调查,美国没想到中方会在关键时刻“反将一军”,英伟达的大客户,多家中国科技巨头都拒绝下单,这次英伟达要摊上大事了。
为了绕开华盛顿的出口禁令,英伟达想出了一个看似聪明的办法,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一批性能缩水的“特供”芯片,从高端的H20、RTX6000D到B30A,甚至连消费级的4050、5090显卡都未能幸免,都被加上了一个代表降级的“D”后缀。
这种操作被市场毫不留情地解读为一种歧视性对待,而更要命的是,这些阉割后的产品性价比极低,其算力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头部科技公司在大模型时代对技术性能的渴求。
市场的反应直接而冰冷,曾经被一些西方媒体预测会引发抢购潮的H20芯片,实际销售情况却异常惨淡,另一款降级产品RTX6000D同样无人问津,许多中国科技巨头直接拒绝下订单,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这种集体性的“用脚投票”背后,是中国企业正在加速摆脱依赖的决心,他们宁愿投入巨资去适配国产硬件、构建自己的软件生态,也不愿再忍受英伟达那套兼容性差、优化不足且迁移成本高昂的降级方案。
在这股浪潮中,商业决策与强烈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绪交织在一起,支持“中国芯”不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安全账,大家心里都清楚,将核心算力建立在本土技术之上,才能真正规避潜在的“后门”风险,捍卫国家的数据主权。
市场的冷遇只是第一重压力,来自监管层面的“精准亮剑”则让英伟达真正感受到了寒意,9月15日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突然宣布,因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将对英伟达展开深入调查。
这个时间点选得极其微妙,就在中美于西班牙举行经贸会谈的前夕,美国商务部刚将23家中国半导体和航空航天企业拉入了实体管制清单,而中方的调查公告恰好在会谈结束后的24小时内发布,其强烈的反制意味不言而喻。
就连一位名叫贝森特的美国财长也公开评论,称中方宣布调查的时机“非常糟糕”,显然中方的反垄断行动对美方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力,中国的立场很明确,经贸合作可以谈,但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任何单边主义的“长臂管辖”行为都将迎来对等的回应。
此次调查的法律切入点也十分精准,直指英伟达在2020年收购迈络思时所承诺的限制性条件可能已被违反,具体的指控更是与英伟达当下的市场行为紧密相连,包括强制搭售GPU加速器和歧视中国市场等不公平条款,这让商业问题与法律审查完美挂钩。
英伟达的遭遇折射出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根本性的战略冲突,一方是为了维护自身技术霸权并转嫁内部经济压力的“遏制战略”,另一方则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和根本安全的“自主战略”。
在中国看来,拒绝英伟达的降级芯片远不止是商业选择,它是实现科技强国这一宏大叙事中的关键一步,目标很清晰,推动中国在AI等前沿领域,完成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这场自主化的长征,核心驱动力就是要彻底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构建一个安全、可控的本土科技产业链,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上升到关乎国家未来的文化与道路认同问题。
而冰山之下美国的动机则更为复杂,限制对华技术出口,就是为了迟滞中国的发展脚步,保住自己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但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被揭露出来,有传闻称美国曾计划要求英伟达将其在华销售额的15%上缴国库,用于偿还其高达37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国债。
这一说法如果属实,那么中国市场的集体抵制和监管调查,就不仅仅是打击了一家美国公司的销售业绩,更是直接冲击了美国一项潜在财政收入来源,让这场博弈的利害关系变得异常直接和尖锐。
中国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承受压力的角色,而是开始通过市场力量与国家意志的协同,主动出击,重塑整个博弈格局,对于所有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跨国科技公司来说,这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那种凭借技术优势就能“作威作福”、单向输出的模式已经彻底行不通了,未来谁能真正放下身段,在尊重、平等和适应中国自主战略的前提下寻求合作,谁才有可能在这片充满变数的土地上继续生存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