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党的革命初期,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而且每一天都危机四伏,在武器弹药都十分缺乏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反动派的追击和绞杀。
但拥有革命信仰的人民军队从未放弃,严酷的环境也锻炼出了一批年轻而又优秀的干部,程世才就是其中之一。
毛主席在第一次见他的时候,还好奇地问,堂堂一个军长,为何要拿长枪?
成长中的程世才
程世才于1912年8月8日出生在湖北里山县的一个贫农家庭中,每天都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他从来没有向环境认输,而且还养成了勤劳勇敢,勇于反抗的顽强性格。
在当时国内大环境的推动之下,各地的革命开始轰轰烈烈地兴起,大约是在1930年4月,大别山区的红军整编为红一军。
虽然最开始这支队伍只有2000人,但他们都怀揣着信仰为人民打天下,所以这一支工农武装不断壮大,程世才到了年龄之后也加入其中。
一年之后,红一军改编为红四军,此时的程世才担任第11师第33团的特务连排长,很快,程世才就认识了调到这支部队的李先念同志,后者对这位19岁的排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性格豪爽大气,障碍也十分勇敢,虎虎生威。
由于在队伍之中出色的表现,程世才很快就获得了组织的认可,逐步发展为共产党员。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之后,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此后与反动派所进行的每一次战役,程世才都参与其中,战火也算是为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思想觉悟也在不断成长。
程世才在成为排长之后,也先后担任了33团的连政治指导员以及洪医师的党支部书记和红三十三团政治委员。
但战争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一年之后因为张国焘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四方面军不得不被迫放弃鄂豫皖苏区,向西方实施战略转移。
而在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在枣阳集被反动派重兵包围,为了尽可能保存有生力量,红11师奉命拼死突围,在与敌军激战过程中,红33团团长吴云山壮烈牺牲,程世才临危受命接任团长的位置,弹尽粮绝之后,拔出大刀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这次突围战役中,程世才身负重伤,但依然坚持战斗没有退缩,直至突围成功。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终于到达了川陕边境,开始创建川陕苏区,但敌人的鼻子特别灵敏,四川地区的田颂尧军阀就是国民党的爪牙,针对来到这里的红军发动了三面围攻。
在这种情况下,红四方面军采取了收紧阵地,寻找反击机会的战略方针,主动退到了苏区中心,在运动和防御之中寻找出击的机会。
也正是在此期间,程世才提议分出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军侧后方进行突袭,这一优秀的策略很快奏效,前往左路,迂回的我军切断了贪官冒进的敌军左侧13个团,主力几乎被歼灭,程世才也因此获得了徐向前总司令的亲口称赞和肯定。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被改编为红第三十军,李先念担任政治委员,程世才已经被提升为副军长,是我军的优秀指挥官之一。
初见毛泽东
因为在突围战中程世才展现出的高超作战能力和战略眼光,让他成为了徐向前总指挥十分看重的心腹爱将之一,就连未曾谋面的毛主席也对他的名号有所耳闻。
1935年6月,这一年的程世才23岁,但已经是第三十军的军长,真正是英雄出少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懋功之后,程世才在莫尔盖草原见到了毛泽东。
这位年轻的军长很快就引起了后者的注意,并且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这个军长很年轻啊”,随后就仔细打量起程世才来。
看到他后背冒出的枪杆后,毛泽东再次发问“堂堂的一军之长为什么还要背着长枪”。
要知道在当时的革命状况下,需要面临的大小战役,无数党内的军事干部非常缺乏,因为都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身为一军之长,一般在战役展开时都是在指挥的位置上运筹帷幄,随身的武器只需要携带简便的手枪,用于防身即可,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拿着长枪冲锋陷阵。
那为什么程世才在来到摩尔盖草原的时候,却要背着一杆长枪呢?
背后的深刻原因
堂堂军长之所以背着长枪,主要是践行我国官兵平等的理念,在徐向前总指挥这里毛泽东了解到,这位了不起的年轻军长不仅拥有优秀的指挥才能,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在两军对垒时同样能拿起枪冲锋杀敌,气势上丝毫不落于其他战士。
这也是程世才随身携带一杆长枪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军长虽然是指挥官的位置,但需要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而随时修正自己的策略,以免造成无谓的伤亡,如果只是在大后方发号施令,那就是纸上谈兵,是对手下战士的不负责任。
况且战士们见到自己一个军长也冲锋在前,那么士气也会受到鼓舞,或许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出色战果,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我军所面临的情况特殊,敌人的围剿部队和来自于空中的轰炸梯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来临。
程世才不仅是一位指挥官,在突发情况来临时,也应该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如果不准备一杆长枪,就难以发挥自己最优的战斗力,如果因此而错失某些重要的机会,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况且就当时我军的装备情况来说,基本可以认为是一穷二白,优秀的武器大都需要靠缴获,有些部队的配备比重甚至还不到一半,在武器和弹药极端缺乏的情况下,我军的指挥官根本不可能像同时期的国民党军队一样有手枪这种常规的标准配置。
即使是军一级的指挥官群体,所装备的武器也是混合使用的,有时候也需要根据情况做出改变,如果接下来需要近距离格斗,就会配备长枪和刺刀,如果接下来要分散突围,就会集中火力攻击其一点,所以在武器上更能体现实战的导向性。
这一细节其实是我军指挥官适应艰苦环境的表现,毕竟是工农武装所组成的队伍,在革命和作战过程中主要强调通过有限的武器给敌人造成最大的打击,即使是军长也要物尽其用。
从战争之中走出来的程世才曾经也带着部队冲锋在前,再加上后续长时间的辗转作战,他似乎已经适应了这杆长枪,所以便一直保留了下来。
激烈的搏斗
正像是李先念同志对程世才的评价,他总是党指哪里他就打哪里,从来不含糊。
就在见过毛主席一年之后,程世才就带着自己的第三十军西渡黄河重新投入战场,开始辗转河西走廊。
面对强大的敌人和艰苦的环境,程世才丝毫无惧,身先士卒,带领手下军队与强敌展开反复拼搏和血战,在四十里铺,水磨关,永昌,倪家营等地区重创敌军。
在西路军转移失败后,程世才又率领左支数千余人的部队转入祁连山,这时候的他们不仅要面对敌军的围困,还要和饥饿,伤病,严寒,冰雪等身体条件和恶劣环境作斗争,真可谓艰苦至极。
1937年4月,经过不断的艰苦转战之后,程世才终于带领西路军组织部队与大部队完成会合,为革命事业保留了一大批骨干,就在不久之后全面抗战也已打响,当时程世才虽然还在新疆,但内心却早已经想着去前线作战,最终在12月如愿以偿。
从1939年5月开始,程世才主持挺进军工作,也正是在此期间,日伪军有9000多人开始从北平向各地集结点出发,进行大范围大规模扫荡,程世才积极应对,巧妙周旋,只用了10多天时间就把敌人赶出了根据地。
不仅如此,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不久,程世才就带领着一大批军队奔赴关外,着手开始参加针对国民党军的作战。
1946年4月,国民党军相继攻占了沈阳,抚顺辽阳鞍山营口等重要城镇。
在前线进攻和防守都不太理想的情况下,程世才力排众议,力主四保临江,以南满为战略要点吸收敌人主力,从全局出发,经过浴血奋战,粉碎了敌军的阴谋。
在建国之后,原本他有意愿想去一触即发的抗美援朝战场,但中央却安排程世才作为第1副司令员,负责公安部队的作战和训练工作,带兵独树一帜,训练部队也丝毫不含糊,程世才很快就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有些观点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这就是随时处于战争状态下的程世才,并不会因为担任了指挥官而骄傲,也不会因此放松戒备,所以经常身背一杆长枪,也算是对自己的警示和鞭策。
参考文献
[1]夏明星,张宁,刘红峰.堪称战略中将的程世才[J].党史博采(纪实),2016,(07):39-43.
[2]苏振兰,夏明星.程世才:战火中打造出的“不世将才”[J].党史博览,2008,(10):53-56.
[3]许汉琴,陈光旭.西路军失败后的程世才将军[J].党史天地,2002,(10):11-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