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翰是国民党将领,后来为了心中大义,转投八路军。更值得一提的是,张维翰加入八路军时还带了八个团,很好地扩充了八路军队伍,而在这之后,他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一生来表达自己的忠诚和热血。
可就是这样一位将领却只拿到大校军衔,可在他逝世之后却能有上百位将军前来祭奠。
那么,为何张维翰的军衔只为大校?
张维翰出生于山东陶县。尽管父母踏实能干,但家里五个男孩的开支本就不小,加之当时正处于乱世,这他的四个哥哥都都没能完成学业。
后来,他的二哥加入到冯玉祥的军队当中,并靠着出色表现,获得了上级的赏识。
从这之后,张维翰发现,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也让他对于参军的哥哥产生了羡慕之情。后来,14岁的他来到北平,还靠着哥哥的关系进入到军官子弟学校读书。
在学校当中,他对社会问题有所关注,而频繁的当时爱国革命活动也让他的革命思想逐渐高涨。他下定决心想要改变旧社会的面貌。
但年龄尚小,阅历不足的他,只知道前进的大方向,却根本不知从何做起。就在张维翰迷茫之际,彭雪枫出现了。彭雪枫和张维翰是同学,他们经常讨论革命,也正是在彭雪枫的影响下,张维翰意识到,就算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国家。五卅惨案发生后,张维翰毅然决然地加入到彭雪枫的队伍中,他们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
可是,不久后学校被迫解散,张维翰虽被迫返回原籍,但他却依旧和彭雪枫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西安,张维翰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尚尉南相识,这让他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后来,二哥帮助他进入到冯筑先的部队任职,可是他却不满足于此,见证了民族危机逐渐加重的他选择秘密加入共产党。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深感事情严重性的山东省主席却不打算抗战。在他的授意下,整个部队将直接撤退。可张维翰却认为,军人不应该临阵脱逃,因此便积极劝说他的上司,希望能部队能留下抗战。
于是,在这之后,张维翰所在部队留在了鲁西北作战,期间这支部队和当地武装取得合作,并逐步壮大,人数达到一万多人。
可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击退日军,就在1938年11月,同日军抵抗许久,可最终还是敌不过对方的猛烈攻击,城破之际范筑先选择自杀殉国。
范筑先去世后,张维翰就接手了这支部队。可是,他带着部队抵抗日军的同时,还要应付当地其他势力的诱惑,这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于张维翰来说,带兵就是为了打仗,不为升官发财,既然范筑先将部队交给了他,那他就要做出个样子来。
于是,他带着这八个团,加入了八路军。这支部队虽然没有精良的装备,却对当地地形很是熟悉,这也很好地帮助八路军在当地作战。加入八路军仅半年,这支部队更好地融入到八路军部队当中。
后来,抗战胜利,张维翰也参加了第一次授衔仪式,很意外的是,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将领都是中将,甚至是上将,唯有他只是大校。
对此,有些人在感到意外的同时,还为他愤愤不平,毕竟在抗日时期他也是战功赫赫,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授予大校军衔着实有点低了。
但是,张维翰被授予大将军衔是有原因的。
首先,二哥的国民党身份稍稍让他受到了一些影响。
其次,张维翰在抗日初期表现出色,后来他因身体原因,没能够有什么亮眼成就。
最后,张维翰在1937年时才入党,而其他人来说,他参加革命的时间较晚。
原因注定了他不能够在授衔仪式中获得较高的军衔,但好在张维翰并不计较这些,获得大校军衔的他也能乐呵呵的,根本没有抱怨什么。
但是军衔并代表成就的高低。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相处过程中,张维翰贡献和为人都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就连去世之后,他的家人本没准备大操大办,可组织却对他的后事极为关注,《人民日报》给他的追悼会发布通告,就连有过交集的老战友们也全都来了。谁能想到,生前低调的张维翰,在去世后竟能有上百位将军前来送行。
回顾张维翰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张维翰不将高官厚禄放在首位,为人民的幸福奋斗终身,他的精神令人感动,而仅靠军衔是难以概括他的成就的。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