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乾隆二十八,京城忽然传出消息,说履亲王薨了。
宫里立刻动了气氛——乾隆亲自下旨,让几位皇子和王爷穿孝。
穿孝这事儿,按规矩是子孙辈的事,可这次是侄子给叔叔穿。
礼部一查,发现这规格比很多前朝宗室还高。
![]()
不少老臣心里咯噔一下:这位亲王,到底什么来头?
胤祹,一个在《清史稿》里笔墨不多的名字,康熙第十二子,母亲是个不怎么起眼的庶妃。
他既不是嫡出,也没参与过“九子夺嫡”,在那些皇子中算是最没存在感的一个。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硬是在三代皇帝手里活成了个“例外”。
![]()
他不是靠血统,也不是靠功绩。
靠的是一种很难得的东西——稳。
说起来,胤祹小时候并不顺。
他娘万琉哈氏进宫早,但没啥背景,又不讨皇帝喜欢。
![]()
宫里那时候孩子多,一个庶妃生个儿子,十天半个月也见不到皇帝一面。
谁知道,转机出现在康熙二十六年。
那年冬天,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宫里一片愁云惨雾。
康熙从小受孝庄和苏麻喇姑照顾,感情深得很。
![]()
苏麻喇姑一听老太后去世,整个人像被抽了魂似的。
康熙一看她这样,心里也难受。
想来想去,就把两岁的胤祹送去她身边,说是“陪陪你,也让他学点规矩”。
就这样,胤祹离了母亲,被一个宫女抚养长大。
![]()
可别小看这件事。
苏麻喇姑虽然没名分,但在康熙心里就是半个娘。
她没孩子,把胤祹当亲儿子带。
小孩跟着她,规矩学得特别细,礼数讲得特别周到,最重要的是——他从小就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碰。
![]()
别人家的皇子打马射箭,他在屋里诵经念礼。
别人争宠,他低头干活。
那时候的宫里,动不动就出个兄弟互斗的事,他偏不掺和。
这性格,一直延续到成年。
胤祹二十四岁那年,被封了固山贝子。
这个封号不高,实话说,在那么多皇子里,排不上号。
可康熙对他还挺放心的,大事小事都让他去办。
后来太后去世,丧礼是胤祹操持的。
![]()
那场丧事办得极其周全,没出一点纰漏。
康熙看在眼里,觉得这个儿子,虽没啥大本事,但心细、稳重、靠得住。
于是把内务府交给他,又让他管三旗事务——满、汉、蒙,不轻。
兵权也慢慢捏在他手里。
![]()
不过说实话,那时候在朝堂上,谁都知道皇子之间的关系复杂。
胤祹手里有兵,就算不争也容易被当成威胁。
雍正上来了之后,很快就盯上了这位弟弟。
开始的时候还好,雍正封他做郡王。
![]()
可没两年,说他写错名字,直接降爵。
再后来,连贝子的封号也给撸了。
理由听着挺轻——公文写错字。
但谁都明白,这不是笔误的问题,是信任的问题。
![]()
那会儿胤祹什么反应?一句话没说。
照旧上朝,该干啥干啥。
就是更谨慎了,话更少了,连亲近的将领都慢慢疏远了。
雍正看他这样,反倒松了口气。
![]()
几年后又把爵位还给他,封回郡王。
不是因为宠爱,而是知道这个弟弟,不会威胁到自己。
雍正去世那年,丧礼又是胤祹操持的。
到了乾隆手里,情况有点不同了。
![]()
乾隆年轻气盛,但看人眼光挺准。
他发现这个叔叔虽年纪大了,但办事利落,规矩周全,关键是能压得住人。
宗人府、礼部这样最讲规矩的部门,正需要这样的人稳住。
于是把胤祹放进去坐镇。
![]()
有他在,底下人都不敢乱来。
乾隆越看越满意,干脆升他为履亲王。
还特别准许他年纪大了可以坐轿子上朝——这事儿在清朝规矩里算是破例。
可惜,胤祹一生只留下一个儿子,十二岁那年没了。
乾隆心里也不是滋味,就把自己的儿子永珹过继给他,算是继续香火。
再说个细节。
胤祹去世那天,乾隆中午就下诏安排葬礼。
一天之内,礼部、内务府、宗人府全体动员。
当天夜里,皇子们穿孝的衣服就准备好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履亲王”。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张宏杰,《大清相国》,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
阎崇年,《康熙大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
王先谦,《清一统志·宗人府志》,清光绪刻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