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薛源
心脏内暗藏致命隐患,孝感女婴出生后不久就面临着生与死的残酷考验。武汉儿童医院多学科团队协作,为这名出生仅24天、体重3.1公斤的女婴成功实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手术。据悉,这是湖北省首次为新生儿开展此类手术。
宝宝出院前,主刀医生张勇到新生儿内科探望宝宝
致命“漏洞”,让新生宝宝命悬一线
2025年8月初,蕊蕊在孝感足月出生。出生后不久,她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口吐白沫等症状,被送往当地医院抢救,被确诊为严重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情况危急。12天大时,武汉儿童医院急危重症转运团队将她接至该院新生儿内科进一步救治。
医生检查发现,蕊蕊心脏内暗藏着致命隐患——有一个粗大的动脉导管未能正常闭合。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连接着主动脉(全身供血主干)和肺动脉(通向肺部的血管),将流经肺动脉的血液直接“绕道”输送到全身。婴儿出生后开始自主呼吸,肺部扩张,像蕊蕊这样的足月新生儿,正常情况下,在出生后数天内,这条“捷径”会自然“功成身退”。
但蕊蕊这个的“心眼”内径将近4毫米,这个本应闭合的曾经的“生命通道”,此刻却成了她致命的“漏洞”:高压血液不断泵入肺部,使肺血流量大增,肺部因此严重充血、水肿,像一块吸饱了水的湿海绵,蕊蕊陷入了呼吸衰竭;心功能濒临崩溃,持续存在的肺动脉高压对蕊蕊的心功能造成了巨大影响;全身器官缺血风险: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功能衰竭等致命威胁如影随形。
“患儿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完全依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和药物支持。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案对她已经无效。”该院新生儿内科主任医师曾凌空介绍说,粗大的未闭动脉导管已严重影响蕊蕊的心肺功能,呼吸机无法撤离,尽快关闭这个“致命通道”,是挽救蕊蕊生命的关键所在。
微创奇迹:米粒大小的封堵器“补心”
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联合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心脏超声科、介入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对患儿病情进行了全面精准的评估,认为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是最优解。
介入手术无需开胸,仅通过穿刺血管就能完成,创伤极小,恢复快,是理想方案,但挑战同样巨大——蕊蕊出生仅24天,体重仅3.1公斤,为如此脆弱的生命实施介入封堵术,对术者的精准操作、器械的精密度、麻醉的管理都是挑战。
首先,新生儿血管细如发丝,心脏结构微小,穿刺和输送导管难度极大,蕊蕊的股静脉直径仅约2毫米,而目前最细的导管鞘也仅有1.3毫米,操作空间极其有限,稍有不慎会对血管和心脏瓣膜造成影响;其次,新生儿术中保暖尤为关键,低温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为此,医护团队术前准备了暖风机和水床,将手术室温度调整至接近暖箱的条件。
面对这一挑战,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勇团队迎难而上,术中,在透视及超声精确引导下,专家在孩子大腿根部穿刺一个针眼大小的孔,将细长的导丝和导管沿血管轻柔推送至心脏,最终抵达动脉导管位置。通过输送系统,一枚微型的犹如米粒大小的封堵器被精准释放,封堵器展开后像“哑铃”一样堵在导管中间,瞬间堵住了异常血流,且未影响周围两边的肺动脉和降主动脉。术中超声立即显示异常分流消失,心脏负荷明显减轻。
打破“禁区”,介入封堵术惠及更多宝宝
术后蕊蕊即拔除气管插管,第二天,顺利脱氧,自主呼吸平稳,随后,她的心功能明显好转,奶量也逐渐增加,脸色变得红润,生命体征日趋平稳。目前蕊蕊已经顺利出院,迎来了真正的“新生”。
张勇介绍,以往介入封堵手术被视为新生儿期治疗的“禁区”,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医学认知的深化,这个“禁区”正在被逐渐打破。得益于专门器械的“助攻”以及医师团队专业实力的不断提升,成功救下了蕊蕊。这不仅体现了武汉儿童医院在婴幼儿危急重症救治方面的技术实力,也为患有同类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提供了新的微创治疗选择。
“孩子反复生病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张勇提醒家长,如果孩子经常感冒,反反复复患支气管炎、肺炎,孩子吃得少且吃得费力,和同龄患儿比明显发育迟缓,家长要留心孩子是否有先心病的可能,应尽早带孩子到儿童专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医生将进行专业评估,并视病情严重程度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