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纸白皮书公布,威马汽车的“重生”之路开始变得有据可依。按照白皮书规划,其承担主要生产任务的温州基地会在9月复产。
白皮书发布10天后,南都·湾财社记者实地走访威马汽车温州基地发现,这里较为安静。由于无法进入基地内部,记者从基地外围看去,停车区等室外区域十分空旷,透过建筑窗户难见人员走动,未见工厂复产后的繁忙景象。
但9月17日,威马汽车重整投资方深圳翔飞沟通联系人告诉湾财社记者,目前温州基地确已复产,正处于量产前的拉产阶段,生产时间不连续、不固定,“整车厂拉产,最快的都要一两个月、两三个月。”而针对“厂内无人”的景象,该联系人表示,外围可见的建筑为办公区,实际生产车间在其背后。目前车间有一百来号工人作业,配有食堂、车接车送,除了上下班时间,其他时候都在车间工作,不会外出走动。
如此来看,威马汽车复工复产似乎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而白皮书中透露,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温州市政府不仅会专班协助复工复产工作,还会协调供应链、给予融资与补贴支持,以及帮助恢复信用评级。而今年4月,温州市确实出台了一份文件,其中对于整车制造企业提供从数十万到至高千万的补贴奖励。据悉,威马汽车是目前温州市内唯一一家具备生产资质的整车制造公司。
政府的介入,让威马汽车“重生”得到了权威背书,量产重启指日可待。但对于已失去品牌公信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威马汽车来说,恢复生产力只是开始,如何应对复产后激烈的市场竞争,才是其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记者直击
温州基地车少人稀,门口保安称未复产
重整投资方:车间有百来号工人,已在拉产
9月中旬的温州,气温仍未褪减,35度的烈日炙烤着大地上的一切,包括位于洞头区瓯帆路999号的一座园区。该园区的主大门前,人行道的红绿灯仍以1分钟左右的闪烁频率工作着,但因鲜少人、车经过逐渐成了摆设。
这里是昔日“新势力四小龙”之一威马汽车的温州基地,因资金链断裂停摆了两年半。直到今年9月6日,威马汽车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表示温州基地将于9月复产。
白皮书发布10天后的9月16日,南都·湾财社记者造访了威马汽车温州基地。在西南主门外的公共停车区,记者发现了超20辆私家车。这些车主要是温州本地牌照,也有个别来自山东与河南。驻守出入口的一名安保人员确认了这些都是基地内人员的车辆。但他也称自己所属外包公司,对于这些人的身份以及威马汽车内部事宜不清楚。
停车区空无一人,内部停放着数辆威马汽车。
由于基地处于封闭状态,湾财社记者无法进入到基地内部深处。在外围走访时记者观察发现,当天下午,在隔壁工地有规律的敲打声衬托下,威马温州基地显得十分沉静,从基地多侧的护栏朝内看去,停车区等室外空旷区域难见人员走动。
当日,湾财社记者在人、车主要出入口的西南门外蹲守了数小时,期间未发现运输物料的货车进出,却有至少4辆私家车陆续出入基地,总体人员流动量不高。不过后续在西南门附近道路中可见到个别人员行走。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恰逢一支维修队丈量西南门前的喷泉底座,准备对其破损部分进行修缮。其中一名人士向湾财社记者表示,他们不属于基地,基地有专人与之对接。记者另试图从一名佩戴工牌、指引维修队的内部人士处获取基地内更多情况,但该人士拒绝回答记者问题并迅速退回到基地内。
从外围观察来看,基地似乎并未复产,多名基地安保人员也给出了“基地未复产”的答复。其中一名安保人员称,基地内的工作人员并非从事生产,主要是返聘回来的工程师在进行清点工作。问及9月能否复工,他认为,“难说,可能原计划是这个时候。”
对于安保人员给出的回复,深圳翔飞沟通联系人不予认同。9月17日,他告诉湾财社记者,安保人员属于外包公司,不清楚内部情况,且因过往工作懈怠,即将被换掉。
该联系人表示,温州基地确已复产。“复产有几种情况,现在处于拉产阶段,需要联调整个产线,生产时间不连续、不固定。”该联系人称,整车厂拉产最快的都要一到三个月。“在比亚迪、长城的时候,我们前期拉产至少三、四个月才能拉得顺。”
联系人所述的办公区,生产车间在其背后。
此外,他指出,“厂内无人”的观感源于观察时间与地点的局限。他称,外围可见的建筑为办公区,实际生产车间在其背后。目前车间有一百来号工人作业,配有食堂、车接车送,除了上下班时间,其他时候都在车间工作,不会外出走动。此外,基地已完成备料,因此当日不会看到货车踪迹。针对目前在岗员工工资发放问题,该联系人称,工资、养老保险一切正常。
进展
部分办公点复工,招聘岗位进行中
政府介入为“复活”增加可能性
威马即将“复活”的消息可追溯至今年6月。彼时,南都·湾财社记者从威马汽车破产重整管理人处获悉,深圳翔飞成为威马重整投资人。
也是在那个时候,威马部分办公点开始复工。据媒体近期报道,威马汽车位于上海的设计采购中心实际从今年6月起已悄然复工,截至9月已有数十人在岗。上述深圳翔飞联系人称,现在团队总共有400多人,分布在温州、上海、成都、深圳等地。在某招聘平台上,整车基地负责人、设备维修技师、设备工程师、PMC工程师、行车工、工艺工程师(冲、焊、涂、总)等岗位需求长期存在。
9月6日,威马汽车披露的《致供应商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深圳翔飞已接管威马四公司(包含: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正在全力以赴推动威马EX5和E5车型在温州基地快速恢复量产。深圳翔飞也将在初期注入10亿资金保障运营,预计于2025年9月复产上述车型,确保今年产销1万台。
政府的介入,为威马“复活”增添了更多可靠性。白皮书显示,温州市政府不仅会专班协助复工复产工作,还会协调供应链、给予融资与补贴支持,以及帮助恢复信用评级。
这并非威马强行“攀关系”,政府层面已经出动。湾财社记者了解到,早在今年4月,温州市发改委就曾发布《温州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意见》,其中多条政策针对企业开发新车型、建设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平台、整车技术攻关等举措进行数十万至上千万补贴奖励。而在依托汽车零部件产业闻名全国的温州市,真正具备整车制造与生产资质的企业其实只有威马汽车一家。
今年7月,温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科学研究院也给予了最直接的帮助。该院发文指出,其组建了由多名专家领衔的专业检验团队,深入威马汽车生产一线,检测并逐一排查了压力管道、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以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该院还组建了汽车产业复工复产服务专班,对企业设备运行情况、生产规划以及检验需求展开摸排,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定制专属服务方案。专班还紧密围绕企业投产需求开启“绿色通道”,协调技术骨干力量,压缩检验周期,助力企业生产线提前投入生产。
从动机来看,政府行动积极并非是在开展慈善工作。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是温州拟通过培育产业生态、激活产业链条,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考量。
一方面,威马汽车的复活具备一定社会价值,可以缓解地方就业与经济压力。白皮书显示,2026年,新威马预计创造3000多个就业岗位,提升地方纳税。
另一方面,威马汽车所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也会对地方经济带来显著效益。各市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汽车制造业产值为5145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成为深圳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同年,广州汽车制造业产值也达5054亿元。而温州虽已形成品类最全、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之一,2024年全产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但产业规模仍距发达汽车制造业相去甚远。
因此,威马汽车的“复活”不仅是企业的“绝地反击”,更是温州借产业机遇破局,为经济新增速开辟路径的关键战役。
观察
两款将复产车型竞争力不足
销量和资金是新的“拦路虎”
但一切的前提是,威马能够成功。而判定成功最直接的标准不是“复工复产”,而是销量。
在规划阶段,威马汽车将未来预期描述得十分丰满:确保2025年产销1万台,争取实现产销2万台,预计收入10至20亿元,同时海外破局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6年量产10万台,预计收入近百亿元;2027年至2028年销量跃升25至40万台,并启动IPO筹备;2030年产量挑战100万台,营收1200亿。
但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不是蓝海。国内市场中,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全面转型新能源领域,产品线丰富,技术实力雄厚,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了领先地位;华为问界、小米汽车等新玩家也凭借自身优势,强势入场,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市场竞争肉眼可见地愈发激烈。
而从历史数据看,威马即使在销量最好的2021年,全年销量仅为4.4万辆,尚不及2026年计划销量10万辆的一半。相比之下,2024年新势力中销量最高的理想汽车仅为50万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威马的品牌重塑之路极为艰难。破产前,威马已因2020年多次自燃事故、2021年“锁电”风波引发车主集体投诉、2022年登上广东315晚会黑名单等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信心。
加之威马即将复产的EX5、E5车型产品竞争力明显落后,仍采用2018年的400V平台技术,而行业已普遍升级至800V高压和4C/5C超充技术。威马宣称未来五年将推出超过10款新车型,但纵观其历史,2018至2022五年间仅推出6款车型。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的快速迭代背景下,这一计划实现难度很大。
资金也将是威马能否走远的关键。根据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预重整阶段的审计评估,威马汽车负债高达250亿元,资产价值仅约96亿元。而据白皮书,债权金额在15万元及以下的普通债权人将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的6个月内获得全额现金清偿;债权金额在15万元以上的普通债权人,对于超过15万元的部分,将通过受领信托受益权份额方式清偿。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目前深圳翔飞10亿注资到账情况不明,但即使完全到账,在筹备阶段需要考虑整车生产、销售渠道搭建、员工工资发放等必要环节,在销售市场尚未明朗的情况下,仅靠这部份输血注定难以长久。
如此来看,政府的支持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威马的困境,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面临的市场竞争、技术升级、资金短缺等核心问题。威马“重生”或许不是戏言,但要想活得长久,这条路还有很长。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镜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