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整理书架时,被朋友送的一本《医点 “肠” 识》吸引了目光 —— 封面印着可爱的肠道漫画,不像传统医学书那样满是晦涩术语,随手翻开的瞬间,一个数据让我目瞪口呆:“按人均 70 岁寿命计算,人体肠道在一生中要处理大约 65 吨的食物和饮料。”
65 吨是什么概念?相当于 32 辆家用轿车的重量。
我盯着这句话愣了半天,想起自己常年把 “排便” 当小事:早上赶时间就憋到下午,蹲厕所必刷手机,偶尔一天跑好几次厕所也没放在心上。
原来每天默默帮我们消化这么多 “负担” 的肠道,早就被我的坏习惯折腾得够呛。抱着愧疚又好奇的心态读完整本书,才发现排便这件看似普通的事,藏着太多我们忽略的健康密码,而王波主编的《医点 “肠” 识》,恰好把这些密码拆解得明明白白。
一、先搞懂:肠道扛着 65 吨 “重担”,到底在做什么?
很多人跟我一样,提起肠道只知道 “消化食物”,却不知道它是人体最 “全能” 的器官之一。
《医点 “肠” 识》里写:“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主战场’,更是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约三分之二的免疫细胞集中在肠道,70% 的免疫球蛋白由肠道产生。”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要靠肠道分解成营养供身体吸收,还要靠它抵御有害细菌,顺便排出代谢废物 —— 而排便,就是肠道完成 “减负” 的关键一步。
书里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肠道像一条精密的‘运输线’,65 吨食物就是要运输的‘货物’,排便则是‘卸货’的最后环节。如果卸货不及时、不规律,货物堆积在运输线里,不仅会影响后续运输,还可能损坏线路本身。”
这让我想起自己之前憋便的经历:有次早上赶会议,明明有便意却硬扛着,结果下午肚子胀得难受,吃不下饭,晚上排便时还特别费力。
现在对照书里的内容才明白,那就是 “货物堆积” 给肠道带来的压力 —— 便意出现时,肠道已经做好了 “卸货” 准备,强行憋回会让粪便在结肠里停留过久,水分被重新吸收,变得干结难排,长期下来还可能打乱肠道蠕动节奏。
更让我惊讶的是,《医点 “肠” 识》还提到:“肠道与大脑之间有一条‘肠脑轴’,肠道不适会直接影响情绪。”
难怪我之前便秘严重时,总觉得烦躁、没精神,原来不是 “心情差” 导致 “不想排便”,而是 “排便不规律” 反过来影响了心情。这 65 吨食物的消化之旅,从来都不是肠道的 “孤军奋战”,而是和我们的整体健康息息相关。
二、别忽视:每个人都有 “排便生物钟”,你找对自己的了吗?
“为什么有的人早上一睁眼就想排便,有的人却要等吃完早饭?”
这是我读这本书前一直好奇的问题,而《医点 “肠” 识》给出了特别通俗的解释:“每个人都有专属的‘排便生物钟’,由身体的生理反射控制,主要分两种 ——‘起立反射’和‘胃肠反射’。”
所谓 “起立反射”,就是早上从床上起来后,身体由平躺变直立,结肠蠕动会突然加快,产生便意,这也是大多数人 “晨起想排便” 的原因;而 “胃肠反射” 则是吃完饭后,胃部被食物充盈,会向肠道发送 “信号”,推动结肠蠕动,所以有些人事后才会有便意。
书里特别强调:“这两种反射没有‘好坏’之分,都是身体正常的生理反应,关键是要顺应反射,不要刻意拖延。”
我想起我朋友就是典型的 “胃肠反射型”,每天早上必须喝完咖啡、吃完三明治才会去厕所,之前我还笑她 “麻烦”,现在才知道这是她的 “排便生物钟” 在起作用。而我自己则是 “起立反射型”,但以前总觉得 “早上时间紧,等到公司再排也一样”,结果往往错过便意,到了下午又没感觉,形成恶性循环。
读了书之后,我试着每天早起 10 分钟,专门留时间排便,刚开始可能没便意,但坚持几天下来,身体慢慢适应了这个节奏,现在早上起来后很快就能有感觉,排便也顺畅多了。
《医点 “肠” 识》里还提醒:“排便生物钟很‘脆弱’,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都会打乱它。” 之前我因为加班经常凌晨睡,结果那段时间排便特别乱,有时候一天一次,有时候两天一次,现在调整作息后,生物钟也慢慢恢复了正常。原来照顾肠道,从顺应它的 “节奏” 开始就对了。
三、要记牢:排便的 “3 个关键”,做错了会伤肠
“排便不是‘蹲下来就行’,时长、频率、时机都有讲究。” 这是《医点 “肠” 识》里反复强调的一点,也是我之前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先说 “时长”—— 书里明确写:“正常排便时间应该在 3-5 分钟内,超过 10 分钟就属于‘超时’。” 我之前蹲厕所时总爱刷手机,一蹲就是十几分钟,有时候甚至二十分钟,觉得 “不刷手机太无聊”,结果越蹲越久,后来才知道,长时间蹲厕会让直肠静脉充血,增加痔疮的风险,而且 “蹲得越久,越难排出”—— 因为胃肠反射的持续时间有限,超过 10 分钟后,结肠蠕动会慢慢减弱,便意也会消失,反而白蹲一场。
现在我每次去厕所都把手机放在外面,逼着自己 “速战速决”,刚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但慢慢就养成了习惯,现在基本 5 分钟内就能解决。
再看 “频率”—— 很多人会纠结 “一天排便几次才正常”,《医点 “肠” 识》给出了明确答案:“健康的排便频率是‘每日 1-2 次’或‘每 2 日 1 次’,只要规律,没有腹胀、腹痛等不适,就不用过度担心。但如果一天排便超过 3 次,或者连续 3 天以上没排便,就要警惕了。”
之前我有次吃了不新鲜的海鲜,一天跑了 4 次厕所,当时觉得 “拉完就没事了”,没当回事,现在看了书才知道,这可能是肠道 “应激反应” 的信号,要是伴随腹痛、便血等症状,必须及时就医。还有一次我因为出差换了环境,3 天没排便,当时肚子胀得难受,后来按照书里说的 “多吃高纤维蔬菜、多喝水”,才慢慢恢复正常,现在每次出差我都会特意带点燕麦、苹果,避免便秘。
最后是 “时机”—— 除了顺应 “排便生物钟”,《医点 “肠” 识》还提到:“排便时最好采取‘蹲姿’,比坐姿更符合肠道的生理结构,能减少排便阻力。” 如果家里是坐便器,也可以在脚下垫个小板凳,把膝盖抬高,模拟蹲姿。我试了之后发现,确实比之前坐姿时更省力,排便也更彻底。
四、别踩坑:这 3 个 “伤肠” 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犯
“知道了‘怎么做对’,还要知道‘怎么别做错’。”《医点 “肠” 识》里专门列了几个常见的 “排便误区”,我对照了一下,发现自己之前居然踩中了 3 个。
第一个误区是 “憋便”—— 书里说:“憋便就像‘把该扔的垃圾放回抽屉’,不仅会让肠道反复吸收粪便里的有害物质,还会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时间长了可能引发便秘、肠炎,甚至增加肠道息肉的风险。”
之前我总觉得 “憋一次没关系”,但读了这句话后再也不敢了,现在不管多忙,只要有便意就立刻去厕所,哪怕只是几分钟,也比憋着强。
第二个误区是 “排便时用力过猛”—— 有时候粪便干结,排不出来,很多人会使劲用力,《医点 “肠” 识》提醒:“过度用力会让腹压突然升高,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对心血管不好,还会损伤直肠黏膜,引起出血。”
如果遇到排便困难,书里建议可以先起来走一走,喝杯温水,或者吃点香蕉、酸奶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等便意强烈了再去,不要硬撑。
第三个误区是 “忽视排便异常”——“便血、黏液便、排便时腹痛、体重突然下降”,这些都是《医点 “肠” 识》里提到的 “肠道预警信号”,但很多人会觉得 “可能是上火了”“吃错东西了”,不当回事。
书里特别强调:“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持续超过一周,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肠道检查,排除肠道疾病的可能。” 之前我同事就是因为长期便血没在意,后来查出了痔疮,还好发现得早,及时治疗了,现在每次聊到这事,我们都会互相提醒 “别忽视身体的信号”。
写在最后:照顾肠道,就是照顾自己的健康
合上书的时候,我特意又翻回扉页,看着那句 “肠道一生处理 65 吨食物,却很少被认真对待”,突然觉得很感慨。我们总在关注 “吃什么有营养”“怎么减肥”,却忽略了 “怎么让肠道更好地工作”,而排便这件看似微小的事,恰恰是肠道健康的 “晴雨表”。
王波主编的《医点 “肠” 识》最让我喜欢的地方,就是它没有用复杂的医学术语 “吓唬人”,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医生朋友,把肠道知识拆成一个个生活场景,用 “唠嗑” 的方式讲给你听,既专业又接地气。如果你也像之前的我一样,对排便这件事 “迷迷糊糊”,或者总觉得肠道不舒服却不知道原因,不妨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照顾肠道其实没那么难,从把排便这件 “小事” 做对开始,就是对它最好的感谢。
毕竟,能默默帮我们扛过 65 吨食物的肠道,值得被认真对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