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盛大开幕。这场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文化盛宴,吸引了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5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携20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齐聚丹寨,在为期6天的时间里,通过非遗盛装巡游、非遗大集、文旅融合论坛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最新成果。
01
开幕式很精彩
开幕首日的丹寨小镇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雒树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等多位嘉宾出席开幕式,共同推杆启动这一非遗盛会,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事业迈向系统性保护、融合化发展的新阶段。开幕式在侗族大歌《天籁之声》的悠扬旋律中拉开帷幕,苗族飞歌、口技、木叶吹奏等多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交相辉映,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开幕式上发布的多项重要成果引发全场关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蓝皮书2025》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对过去2024年非遗传播及文旅融合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度剖析,其中2024 年“特别致敬非遗活动”“最具传播影响力非遗活动”和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的发布尤为引人注目。现场还宣布 “五好非遗大集” 品牌正式启动,这一以“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为核心特质的活动品牌,汇聚了20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展示。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的同步上线,更让文化瑰宝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实现永久保存与共建共享。
文艺展演环节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精彩舞台。川剧变脸与街舞融合的《古蜀天边行》,陕北说书与电声乐队合作的《三秦之声》,融汇醒狮、咏春与粤剧的《狮武岭南》等节目轮番登场,生动诠释了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开幕后,由丹寨县八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组成的8大展演方阵沿街道徐徐前行,非遗传承人身着华丽传统服饰,以街道为T台展示千年文化,拉开了“五好非遗大集”的序幕。
02
非遗保护进入新阶段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作为标准,为非遗数字化提供了专业指导,使非遗保护有“标”可依。众多非遗传承人紧跟大局,依托高技术手段,诸如3D建模技术等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存储,既能精准记录非遗细节,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升了非遗的可及性和普及性。
丹寨模式的成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作为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丹寨通过万达小镇这一平台,实现了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数据显示,首届丹寨非遗周期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 亿元,非遗商户收入大幅增长。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既保证了非遗的原汁原味,又通过创新性转化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王晓峰会长指出,“非遗+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切入点,非遗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文化内核和精神滋养,这一观点在丹寨得到了充分印证。
03
传统文化融合乡村振兴
丹寨模式对中国非遗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证明非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通过科技赋能、文旅融合与市场联动,丹寨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景,从保护传承走向创新发展。这种模式为青年传承人提供了展示舞台和发展空间,如王晓峰强调的 “筑牢青年传承根基,为传统注入生命活力”,在丹寨的青年交流营等活动中得到了实践。
第四届丹寨非遗周的开幕,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我国非遗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丹寨以其独特的模式证明,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可以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能够相互促进。随着 “五好非遗大集”、数字典藏馆等创新举措的推进,丹寨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本文掌上非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