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区的地下,布局着一座座“生命堡垒”。它们既是和平年代服务民生的空间,更是战时抵御危险的防护盾牌。今天,让我们走进两座特色人防工程,解码“地下空间”如何通过专业防护与科技赋能,实现“平战结合”的双重使命。
视频时长:04:03秒
老工程:
安全防护与科普宣教的深度融合
2024年,沪东绿地人防工程完成升级改造,从平时普通停车空间蜕变为集实用功能与宣传教育于一体的人民防空科普阵地,让人防知识真正“看得见、学得会”。工程重点打造三大主题功能区,实现“宣传教育+沉浸式体验”的深度融合:
国防教育区
巨型灯箱动态展示人民防空发展历程,通过历史场景再现与国家安全故事讲述,直观呈现人防工程的“战争守护史”。
法制科普区
漫画墙以诙谐画风解读《人民防空法》,通过“故意损坏人防设施的法律后果”等典型案例,增强民众对法规的认知与警示意识。
技能实训区
“鸣走藏消”“人防工程防护管理”等主题海报与设备趣味标识(如滤毒通风机、防护密闭门操作指南)相结合,让民众在实景中直观掌握人防技能,在回家路上轻松理解人防工程、人防技能。
新工程:
“铜墙铁壁”般的安全守护
作为近年新建的专业防空工程,眉州路925弄人防工程就像一座地下“安全堡垒”,通过两道“防护盾牌”为市民筑牢生命防线:
坚不可摧的“钢筋铁骨”
整体浇筑的“无缝墙体”:30-5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结构能像“缓冲垫”一样分散爆炸冲击力,坚固程度相当于每平方米能承受十几辆小汽车的重量;
网格状“承重骨架”:直径20毫米的螺纹钢像“蜘蛛网”一样咬合墙体与立柱,局部受损时,其他部分仍能“接力”承重,确保整体结构不垮塌;
特殊的“临空墙”:墙体两面都配有钢筋,并用“梅花形”拉结筋固定,能抵御爆炸冲击波的“反弹压力”,相当于给工程穿上“防弹衣”。
层层设防的“防毒结界”
三道“安全门”防线:第一道“防护密闭门”阻挡冲击波和毒剂,第二道“密闭门”进一步密封,第三道“滤毒通风系统”净化空气,内部气压比外界高,形成“无形屏障”防止有害物质进入;
高效“空气净化器”:配备活性炭过滤设备,能过滤99%的有毒气体和病菌,一台设备可保护50平方米的空间;
三种“通风模式”:平时用“清洁风”,遇到毒剂时切换“过滤风”,紧急情况可“关闭通风”隔绝外界,通风信号灯箱会实时显示空气质量。
科技赋能:
“智慧人防”守护地下安全
数字孪生:
虚实融合的监管革命
通过3D渲染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实时视频与物联管理链接、设备运行数据,实现“一屏观全局”的智能管理。
物联中枢:
24小时安全哨兵
依托“1+3+39”数字化体系(1处物联平台、对接3大市级系统、覆盖39处工程),部署视频监控、火灾/浸水报警等设备,叠加违规堆物、人员闯入智能算法,防台防汛期可提前排险。
闭环处置: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通过“物联感知—算法分析—自动派单—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系统自动识别隐患并派单至网格员,形成“人防+技防”双重保障。
法律为剑:
守护“地下堡垒”
结构安全的“致命细节”
人防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局部破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承重链断裂:切断1根钢筋将削弱20%抗爆力;
密闭性失效:1厘米孔洞可导致每小时渗入5立方米毒剂空气,30分钟内造成滤毒系统瘫痪。
法律铁腕:触碰红线必受严惩
《上海市民防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
个人违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3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单位违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从科普宣教的民生温度,到“铜墙铁壁”的防护实力,再到智慧监管的科技赋能,杨浦区人防工程正以“平战一体”的建设理念和法律为剑的守卫理论,守护着城市的地下安全。这些“地下堡垒”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因为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生命家园。
文字 |葛晓玲
视频 |孙培杰 金毅萍
编辑 | 查艺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