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几毛钱的救命药,竟被操控暴涨282倍,幕后黑手终于浮出水面!
2025年6月13日,天津市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了一起医药行业重大垄断案件,对涉案的4家单位及个人开出总计3.62亿元的巨额罚单。
案件涉及的药品为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其注射剂是医疗机构常用的急救药品之一,虽然属于基础类药物,但在危急时刻却能发挥关键作用。
更令人震惊的是,主导这场药品价格暴涨风暴的,不是医药行业的大型企业,而是一个名为郭相国的“药品中间商”,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药品中间商”的惊人操作
一种原本只需几毛钱的急救注射剂,为何会突然涨至近百元?价格飙升282倍,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引发这场风波、让无数患者和医院陷入困境的,并非大型制药公司,而是一个名叫郭相国的“行业边缘人”。
他并未供职于任何涉案药企,在业内人士眼中,不过是个“药品倒卖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却主导了一场持续两年多的原料药垄断行动。
这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商业违法事件,更像是对我国药品供应链系统进行的一次极限考验,暴露出整个医药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
郭相国的计划,始于2021年10月的第87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展会,在人潮涌动的展馆中,他像猎人般锁定了第一个目标——津药药业的一位高层人士。
他没有绕弯子,直接提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提议:与其相互压价竞争,不如联手控制市场,统一抬高价格,这个大胆的构想,如同一块石头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津药的这位高管被成功说服,并反过来成为郭相国的引荐人,为他打开了通往其他核心药企的大门,这场连锁反应,就这样悄然启动。
一个月后,即2021年11月20日,郭相国在天津组织了一场秘密聚会,四家主要的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生产商,首次齐聚一堂。
这次会议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只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待2022年春节过后,共同停止供货,人为制造一场全国性的药品短缺。
为规避风险,郭相国设计了一套高度隐蔽的沟通机制,他成为唯一的“信息中转站”,所有交流都通过他进行单线联络。
这种模式不仅有效避免了直接串通的证据,也让各家企业在心理上感觉只是与他单独合作,而非彼此之间存在共谋。
然而,在这个联盟中,有一家最难攻克的企业——行业领军者仙琚制药,他们规模庞大,最初对这一高风险计划持谨慎态度。
郭相国并未轻易放弃,他多次往返浙江,亲自拜访仙琚制药董事长和销售负责人,反复描绘垄断后带来的可观利润,最终打动了这家龙头企业。
为了巩固这个并不稳固的联盟,郭相国甚至动用了个人资金,联合下游资源,在市场上大量收购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
这一招堪称关键一步,它不仅提前营造出市场紧缺的氛围,也向其他成员展示了他孤注一掷的决心。
看到郭相国亲自下场“共担风险”,其他企业最后的顾虑也被打消,一个由“幕后操盘手”主导的垄断网络就此形成。
救命药为何频频被“卡脖子”
郭相国固然扮演了“点火者”的角色,但真正让这场垄断得以持续发酵的,是原料药市场本身就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该行业具备天然的“寡头”属性,原料药生产门槛极高,必须通过GMP认证,投入巨额资金,并经历漫长的审批流程。
因此,能够进入这个领域的玩家,全国范围内寥寥无几,一旦形成“寡头竞争”格局,企业之间极易达成默契,甚至出现价格协同行为,过去五年中,超过六成的医药垄断案都集中在此领域,绝非偶然。
另一个重要推动力来自下游,近年来,“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深刻改变了医药行业的运作逻辑,制剂企业在集采压力下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这种压力自然向上游传导,迫使原料药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挑战,当传统经营模式难以为继时,一些企业便开始寻求“非常规”利润。
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研发创新,这条路周期长、风险高;另一条则是郭相国所提出的“捷径”——联合垄断、操控价格,这条路“见效快、收益高”。
在巨大利益诱惑和沉重经营压力的双重驱动下,这条非法路径在某些企业管理者眼中,反而成为了一种“理性”的选择,一旦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贪婪便一发不可收拾。
天价罚款真能根治顽疾吗
纸终究包不住火,2024年3月,监管部门察觉异常后迅速介入调查,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联盟迅速瓦解。
津药药业,这个最早被郭相国策反的企业,率先申请宽大处理,并提供了关键证据,他们打破了“囚徒困境”,也宣告了联盟的终结,随后,联环药业也选择配合调查。
2025年6月13日,天津市市场监管委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5份处罚决定书,为这起历时两年多的垄断案画上句号。
总处罚金额高达3.62亿元,涉案企业被追缴违法所得1.09亿元,并按销售额8%的比例追加罚款,共计3.55亿元,另有四名企业负责人被分别处以60万元罚款,此次处罚首次实现了对组织者、企业及责任人的“三重打击”。
然而,当公众仔细审视这份处罚决定时,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作为整个阴谋的核心策划者,郭相国仅被处以500万元的个人顶格罚款,与企业动辄上亿的违法所得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舆论普遍质疑,这样的处罚是否足以震慑未来的“郭相国们”?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的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轻描淡写的处罚并未能阻止违法行为的蔓延。
更重要的是,罚款属于事后追责,无法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有多少患者因药价飙升至98.76元一支而承受额外经济压力?
有多少医院药剂科人员为保障药品供应,四处高价采购?又有多少医生因此遭到患者误解与投诉?这些损失,罚款无法弥补,正义似乎并未真正抵达每一位受害者。
津药药业因率先配合调查,获得高达80%的罚款减免;联环药业也获得30%的减免,这固然是执法策略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企业在巨大利益与风险之间的精明计算。
只要原料药市场的寡头格局未被打破,只要企业的利润困境未被有效缓解,那么,将罚款视为“常规成本”的冒险行为,就可能随时重演。
郭相国案给全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它揭示出,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业边缘人”,完全有可能利用行业的结构性缺陷,搅动整个产业链,引发广泛社会震荡。
要彻底铲除层出不穷的“郭相国们”,仅仅依靠事后重罚显然不够,法律的红线必须是高压线,让违法者付出惨重代价,这是底线。
但更关键的是,要跳出“罚款了事”的思维定式,必须思考如何“疏通”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原料药领域的垄断格局,吸引更多参与者进入市场,构建更健康的生态。
同时,也要引导企业树立合规经营的长远理念,让他们意识到,依靠研发创新走正道虽然艰难,但走得稳、走得远,而试图通过垄断走捷径,最终只会自毁前程。
结语
良药,不应只是高额罚款,真正的根治之道,在于建立一个集严厉惩处、结构优化、利益引导于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护好公众对“救命药”最根本的信任。
信息来源:
1.《合计罚没3.62亿元 4药企垄断让救命药涨价282倍》2025-06-17 23:42·看看新闻
2.《救命药暴涨282倍?反垄断利剑出鞘,老百姓的药箱子稳了!》上观2025-08-27 16:23
3.《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垄断案细节:一人操纵四家公司实施垄断》2025-06-13 11:34来源: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