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开学季,高校的选课系统总会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抢课大战。课程刚一开放,系统瞬间崩溃;心仪课程秒光,替补名单排到几十号;学生熬夜蹲守,家长亲自上阵联系教务……不少大一新生因未能选上理想课程急得大哭,甚至有家长出面“维权”。这一幕幕,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了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波集体焦虑”。
这背后,究竟是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是学生与家长的心态“过度紧张”?家长和学生该如何面对这种焦虑?
【不只是“抢不到课”……】
表面上看,选课难是资源分配问题——优质课程容量有限,而学生需求旺盛。但深究一些课程之所以“抢手”,我们会发现,学生焦虑的往往不是“没课上”,而是“没选上排行榜靠前的课”“没拿到高GPA保障课”“没进入‘学霸圈’公认的黄金课表”。
“这种焦虑,折射出一种深层的教育心态:一切以‘绩优’为导向,一切为‘竞争力’服务。”同济大学新生院党委副书记方雅静表示,学生选课不再是为了兴趣探索或知识拓展,而是为了“刷绩点”“加综测”“为保研铺路”;课程不再是为了完善知识结构的载体,也不再是为了兴趣去深究,而成了“工具”和“筹码”。
成绩、排名、证书……越来越多的量化指标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一些学生和家长甚至共同预设了一个“完美路径”——高绩点→保研/出国→名企/体制内→人生成功。任何偏离这一路径的“变量”,比如选不到心仪课程,都会被视为“风险”甚至“失败”。
在这种逻辑下,哪怕是一门通识课,也要计算“性价比”:这门课给分高吗?会影响GPA吗?对未来升学有帮助吗?……于是,选课不再是一次自由探索的机会,而变成了一场关乎“未来命运”的博弈。
《深度中国》成为“爆款”课程。 来源:新华社
【为何难以接受“不一致”?】
“这时,选课似乎‘变味’了。”方雅静分析,选课焦虑的本质,其实是对“预期落空”的恐惧。
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轨迹:大一打基础,大二冲绩点,大三做科研,大四申名校。他们期待大学生活像高考一样,只要按部就班,就能走向确定的终点。
但现实是:课程抢不到、老师换人、兴趣转移、能力不足……这些“意外”打破了他们的计划,也动摇了他们的信心。让这些本应有无限可能的年轻人却无法坦然面对“不确定性”、平静面对“变化”。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方雅静分析,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习惯了“标准答案”和“唯一正确路径”。高考是一道有明确解法的题,而大学、人生,却是无数道开放题。当学生突然被抛入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他们容易陷入迷茫与焦虑。
其实,“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网。”方雅静解释,你无法预知哪一门课、哪一次实践、哪一次失败,会在未来某个节点成为你成长的转折点。
【从追求绩点到收获成长】
与其陷入“选课焦虑”,倒不如换个角度思考:什么才是一门“好课”?是给分高的课?是排行榜上的“网红课”?还是能真正激发思考、拓展视野、挑战认知的课?
“大学第一课,不是某一门专业课,而是学会与‘不完美’共处。”方雅静解释,你可能没选上最想上的课,但替补课让你接触了新的领域;你可能被迫修了一门“冷门”课程,却因此发现了隐藏的兴趣;你可能因为课程冲突调整了计划,却因此学会了时间管理与优先级排序。这些“意外”,恰恰是成长的契机。
这些“选不到的课”,不只是学业中的小挫折,更是人生中的预演。方雅静表示,真正的成熟,不是拥有完美的计划,而是拥有应对计划失败的能力。不妨降低对“完美路径”的执念,允许自己试错、调整,关注能力提升而非分数高低;主动探索多元可能性,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门课、一个项目上;建立“复原力”,学会在挫折中快速调整心态,重新出发。
最后,也想对那些焦急的家长说一句:请相信,孩子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替他“抢课”。来自家长的关心可以理解,但过度干预,反而会削弱孩子的自主性与抗挫力。大学是孩子从“校园人”走向“社会人”的过渡期,他们需要学会自己做选择、承担后果、解决问题。
真正的教育,不是帮孩子避开所有坑,而是教他跌倒后如何爬起来。人生没有“理想课表”,只有不断调整的行程。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持续努力的行动。
原标题:《教育新观察丨当“绩优主义”遇上人生第一课,开学如何面对“选课焦虑”?》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影
题图:汪品先老先生开设的公选课,启发同学们的科学热情。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