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冯至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文景君有幸受邀来到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参加了“冯至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 冯至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现场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作为诗人,他被鲁迅先生称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十四行集》把新诗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成为中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和里程碑。作为学者,他对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一生致力于外国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推广,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日耳曼学者。作为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近60年,堪称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 冯至在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颁奖仪式上
朗诵自己的十四行诗《威尼斯》
1930年,年轻的冯至前往徳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和海德堡学习,其间,他开始系统研读伟大的德语诗人里尔克并迫不及待地翻译起《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冯至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在这十封信里我更亲切地呼吸着一个伟大的诗人的气息。我译它出来,我赤诚地给中国的青年;我只恨我在二十岁上下的时候无人把这样好的东西翻译给我。”
今天我们重读冯先生在1937年为本书中文版初版所写的序言,冯先生的笔下处处流露对青年的理解与关心,也闪耀着一个思想者的勇气:“谁若是要真实地生活,就必须脱离开现成的习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实物拍摄图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序言
这十封信是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在他三十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他一生写过无数比这十封更亲切、更美的信。但是这十封信却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里边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
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我时常在任何一个青年的面前,便联想起荷兰画家凡·高的一幅题作《春》的画:那幅画背景是几所矮小、狭窄的房屋,中央立着一棵桃树或杏树,杈桠的枝干上寂寞地开着几朵粉红色的花。我想,这棵树是经过了长期的风雨,如今还在忍受着春寒,四围是一个穷乏的世界,在枝干内却流动着生命的汁浆。这是一个真实的、没有夸耀的春天!
■ 冯至先生的校改手稿
青年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命无时不需要生长,而外边却不永远是日光和温暖的风。他们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他们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生气,而社会的习俗却是腐旧的,腐旧得像是洗染了许多遍的衣衫。他们觉得内心和外界无法协调,处处受着限制,同时又不能像植物似的那样沉默,他们要向人告诉,——他们寻找能够听取他们的话的人,他们寻找能从他们表现力不很充足的话里体会出他们的本意而给以解答的过来人。在这样的寻找中几乎是一百个青年有一百个失望了。但是有一人,本来是一时的兴会,写出一封抒发自己内心状况的信,寄给一个不相识的诗人,那诗人读完了信有所会心,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仿佛在抚摸他过去身上的伤痕,随即来一封,回答一封,对于每个问题都给一个精辟的回答和分析。——同时他却一再声明,人人都要自己料理,旁人是很难给以一些帮助的。
可是他告诉我们,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过去。这样,自然无所谓艰难,也无所谓孤单,只是隐瞒和欺骗。欺骗和隐瞒的工具,里尔克告诉我们说,是社会的习俗。人在遇见了艰难,遇见了恐怖,遇见了严重的事物而无法应付时,便会躲在习俗的下边去求它的庇护。它成了人们的避难所,却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谁若是要真实地生活,就必须脱离开现成的习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担当生活上种种的问题,和我们的始祖所担当过的一样,不能容有一些儿代替。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实物拍摄图
在这几封信里,处处流露着这种意义,使读者最受感动。当我于1931 年的春天,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禁不住读完一封,便翻译一封,为的是寄给不能读德文的远方的朋友。如今已经过了六年,原书不知又重版多少次,而我的译稿则在行箧内睡了几年觉,始终没有印成书。现在我把它取出来,略加修改付印,仍然是献给不能读德文原文的朋友。后边附录一篇里尔克的散文《论“山水”》。这篇短文内容的丰富,在我看来,是抵得住一部艺术学者的专著的。我尤其喜欢那文里最末的一段话,因为读者自然会读到,恕我不在这里抄引了。
冯至译文系列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著
冯至 译
影响远超文学的永恒经典之作
冯至翻译手稿及致友人相关书信首次呈现
封面采用手揉纸,内文裸脊锁线,复古设计
每一颗迷惘的心灵,都能在里尔克的箴言中找到慰藉
《审美教育书简》
[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 著
冯至 范大灿 译
众多大师一致推崇的必读之书
断版多年,经典重现,塑造美学进程的里程碑之作
通过审美教育,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完整
冯至、范大灿经典译本
《冯至译文全集》
[德]歌德、[德]海涅、[奥地利]里尔克 等著
冯至 译
一代大家冯至先生译文全集国内首次出版
译作均为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中的大师之作
精美装帧,复古设计,意蕴深远,匠心呈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