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四分之一人生危机(Quarter-life Crisis)”吗?
与中年危机恰好相反,1/4人生危机指的是在25到30岁这一阶段,青年人卡在「依旧拥有可能性却又不太吃得准自己是否能实现」的尴尬区。
明明想法很多,却没有一个清晰可行的方向;看似前途无量,实则步履惶惶。
在几日前一场活动上,《年龄是一种感觉》的译者资深媒体人陈鲁豫提到了这个概念,初入社会的她也曾有过这样的惶恐和慌张,对于当下青年人正在经历的这个时期,她说:
惶恐是贯穿一生的主题。
不同身份、不同世代的大家聚到一起,同陈鲁豫与《随机波动》主播冷建国一起,在现场同大家交换彼此对时间与年龄的感悟,畅聊身为女性的选择与自由——
活动伊始,两位嘉宾从书名《年龄是一种感觉》出发,聊起在青年人里普遍存在的年龄焦虑。
鲁豫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即25岁到30岁,刚刚进入社会,机会很多,却没有一个清晰可行的方向;看似前途无量,实则步履惶惶。
回想起初入社会的自己,鲁豫坦率地承认当时内心也有很多惶恐和慌张,十分理解在如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当代青年人的困惑和焦虑。
“这种四分之一人生的焦虑和中年危机正好方向相反,青年危机是一个人往前时的焦虑,中年危机则是往后看时的遗憾和悔恨。方向不同,都有焦虑……惶恐是贯穿一生的主题。”
如同《年龄是一种感觉》开篇形容的那样,在人生刚刚开始的25岁——
你也有梦想要去追,但不知如何实现
你会宽慰自己,年龄不过是一种感觉
但它如此真切
你还是有点害怕
你想拖住时间的脚步
记录每个瞬间
吸取每个教训
做到无所不知
但你无能为力
而面对这样“向前的困惑”,鲁豫的应对充满了力量——
“我明白人只有回头看时才能给出解决方法,却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永远嫌自己的能力不够。我只能带着眼下的困惑甚至是惶恐往前走,没有更好的方法。”
现场还有很多观众已迈入30岁,需要承受更现实的年龄压力。一位观众说自己在公司要装作稳重,在家又忍不住变回孩子。这种心理年龄和真实年龄的落差让她感到焦虑。
鲁豫真诚地回应道:“我从来不认为某个年龄一定要有固定的样子。30岁可以幼稚,也可以成熟。这取决于你的性格和所处环境。”
“永远不要想30岁40岁50岁应该是什么样,没有应该。我是什么样,就应该什么样,我就是‘应该’。”
“我特别相信联合国对于中青年的定义,基本从20岁到40多岁都是漫长的‘青春期’……真的不用去着急,很多时候周围的声音不要往心里去,还是要练就一个铜墙铁壁。”
关于打破年龄的限制,鲁豫还有自己更进一步的思考。
“大家已经认可了,只要愿意你可以做很多超出你年龄的事情。但还有一点,人们如今在赞美我的状态……可能很多是跟外表相关,觉得你不太像你这个年龄的很多的人。”
“但我越来越觉得,再下一个阶段我们能够更自由,别管我此刻(外表是)什么样子,只要看我此刻做的事是不是很酷……我们可以跟时间一起进步,我们也可以带着时间往前走。”
当聊到书里主人公一生所经历的父母离世、朋友病故、宠物意外……主持人冷建国不由得感慨,年龄增长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
鲁豫为书中关于死亡的描写深深动情,一切在她看来无比真实:
他闭上眼
呼吸变得轻缓
然后越来越轻
越来越慢
直到停止了呼吸
“你能看到呼吸在慢慢远去,体温在慢慢变凉,一切都被拉长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记住温暖的体温,记住此刻他的皮肤是柔软有温度的,哪怕它变冷、变硬。你要忘掉冷和硬的感觉,你要记住生,你要忘记死。”
正是因为时间的有限,生命终点的永恒,所以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
谈到年龄的增长与不可抗拒的衰老,鲁豫坦言:“我清楚我的工作需要巨大的体力、记忆力和专注度。有一天我一定会失去这一切。我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做更多我想做的事情。”
现场有观众问道,自己在努力保持精神上的年轻心态,试图对抗外表的衰老,可这种对抗让她感到疲惫。
“我们做的所有对抗其实是在尽可能延续一个好的状态,但我不会去强求,因为生命的规律就是如此。”鲁豫微笑着表达了对这份对抗的理解,也给出安慰,“不能要求一个女性不仅独立,还要拥有自由的个性,还要有趣,还要美,不对抗自然的规律,同时还要接受老去。”
“要允许自己是有局限的,我们都是带着各自的局限在前进。”
这句话像是回答了无数人的疑问:如何面对衰老?如何接受局限?答案并不是逃避,而是带着它一起往前。
《年龄是一种感觉》里,作者海莉·麦克吉设置了极富张力的人物关系:主人公的一生,始终在与两个朋友的对照中展开。
一个是她的闺蜜,天生洒脱不羁,敢爱敢恨,一生大起大落。
另一个是她的发小,宛如社会教科书式的完美范本:少年得志,事业顺遂,家庭幸福。
而本书的主人公,则“平凡到几乎透明”,她就像每一个普通女孩,时常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在以往的叙事里,女性往往只被允许拥有单一的生命路径——要么成为家庭里的贤妻良母,要么成为事业成功的“女强人”。而本书则用多种人生样本,拼贴出女性生命的不同侧影。
对此,鲁豫始终在强调“选择带来的可能性”:“我希望人生是无数的可能性组成的,你不用符合某一个可能性。”
建国也感叹道:“这个时代能够提供给大家的可能性,越丰富越好。”
现场一位观众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高考、就业、婚姻、生育,她过着看似“完整”的人生,却依然感慨于鲁豫的选择,认可她将一切做到极致的工作状态:“我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每个人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她就像是另一道光。”
鲁豫非常感动:“她理解我们生来是不同的个体,彼此的生活领域和经验完全不同。她不会只看到我们的不同,她会看到我们的相同。我们在各自领域里经历了彼此的不容易,不仅为对方感到高兴,更能够体察到对方在各自生命中的艰难。”
那一瞬间,现场不再有表达者与听众的距离,而是女性之间彼此的注视与理解。
就像《年龄是一种感觉》所传达的那样:我们的生命经验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更为复杂、多元。
“你会发现人生怎么样都来得及。”这是《年龄是一种感觉》给鲁豫的鼓励。就像她在活动现场多次表达的那样,不要被社会时间影响节奏,每个人最重要的是遵循自己的时间。
“只是你的时间跟别人的可能不太一样,别人可能在30岁,你可能在50岁。”
“只要人生没有到最后的终点,怎么样都来得及。”
活动尾声,在全场“年龄是一种感觉”的喊话中,两位嘉宾与读者合影留念。从惶恐到悦纳,再到拥抱多样的可能性,这场两小时的对谈像是一次生命的缩影。观众们在鲁豫和冷建国的对话中,看见了自己的焦虑,尝试着与时间和解,更感受到人生仍有无数可能。
年龄是一种感觉。它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生命里不断叠加的体验。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标签,而是你与世界的对话方式。
焦虑或许会伴随一生,但我们依然可以带着时间往前走;只要没到终点,我们可以在任何年龄,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本次活动由新经典文化、西西弗书店、沈阳铁西万象汇三方联合主办。
《年龄是一种感觉》是加拿大作者海莉·麦克吉的作品,简体中文版由陈鲁豫翻译。全文以第二人称“你”作为视角,讲述了一位女性自25岁生日起,直到死去,这一生的经历。
故事用现代诗般的语言,串联起“你”生命中的12个小故事,走过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涵盖了友情、亲情、事业、个人成长、爱情等多个主题。伴随着一个个故事,读者将有机会去探索“你”,也是自己有可能经历的一生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