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门诊看病办了就诊卡、交了预交金后,这张就诊卡再也没用过,里面的余额怎么办?记者日前浏览安徽多家医院官网发现,不少医院发布了清退门诊预交金公告。尽管不同医院清退预交金的流程和方式不一,但相关进程显示,这些“沉睡”的就诊卡正得到全面清理。一地已清退1.32亿元。
无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大多都通过就诊卡交了预交金。这是患者预先支付的一笔押金,作为后续治疗费用的一种保障,也是公立医院传统的收费方式。从积极角度看,此举可避免患者在缴费环节来回折腾,也能防止公立医院被欠费,减少医患矛盾。但很多患者就诊结束后,就诊卡的余额长期“沉睡”。
由于这种余额钱不多,有的仅仅几元,有的几十元,患者大多都忘在脑后了,但却是患者的钱,躺在医院账户上。而且预交金余额总数不少,例如阜阳市全市医疗机构已累计清退门诊预交金1.32亿元,平均到每家医院也有上千万元之多,医院既可能挪用这笔钱,也可能“吃掉”这笔钱的利息,受损失的是患者。
而且,这笔余额没有及时退还,也给部分患者留下“看病贵”印象,因为患者以为预交的钱都花掉了,但其实这笔钱名义上躺在就诊卡里,实际上变成医院账户余额。按理说,在患者就诊结束以及和医院结账后,这笔余额就应该及时退还给患者,但医院方面却未主动退还。如今,医院被有关部门倒逼着清退。
安徽多家医院清退就诊卡的“沉睡资金”,不是主动作为,而是在安徽省卫健委、财政厅、医保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实施工作的通知》倒逼下,不得不清退。该文件要求在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门诊预交金的资金清算、退款工作。其他一些地方清退则缘于纪委监委督促。
比如陕西省永寿县纪委监委高度重视退款工作,督促县卫健局全面启动门诊就诊卡预交金清退工作。也就是说,医院此前不主动退款是受利益驱使,如今迫于有关部门的压力“还钱于民”。而有关部门之所以督促医院清退就诊卡“沉睡资金”,既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也是因为就诊结算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关医院在清退的同时,还明确取消门诊预交金制度。安徽上述文件也明确,全省公立医疗机构自2025年3月31日起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其变革背后,往往与建立“先诊疗后结算”等新型服务模式有关。当医院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新模式,自然不用患者提前预交费,也就不会有就诊卡里的“沉睡资金”。
希望更多医院主动清退就诊卡“沉睡资金”,展现友好姿态,塑造医院形象;同时,启动更有利于患者的就诊结算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多地医院清退的只是门诊就诊卡里的“沉睡资金”,未涉及住院就诊卡里的余额,后者可能余额更多,被医院占用也让人很难接受,门诊与住院就诊卡里的余额都应当退给患者。
笔者以为,更要在全国层面统一推动、督促医院清退“沉睡资金”。因为就诊卡里的余额,本来就是患者的财产,其“沉睡”越久,患者的损失越大,这既有资金方面的损失(如利息),也有对医疗信心的下降。而医疗改革永远在路上,就要让医疗机构服务更加规范,解决患者就医难点、痛点,实现多赢局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