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介绍了过去五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十四五”期间,北京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关键领域交出了亮眼答卷,让“都”的功能更优、“城”的品质更高、“圈”的活力更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昔日的规划蓝图已变为繁华实景,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01
新“两翼”齐飞:
副中心崛起与雄安建设同频共振
作为北京新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正以昂扬姿态振翅高飞,加快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昔日的规划蓝图已变为繁华实景。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拔地而起,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环球影城开业即爆红,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成为北京文旅产业的“流量担当”。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副中心的改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不仅获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还在“两区”建设中形成8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更是成为商务部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典型案例,为区域协同提供了“副中心方案”。
“北京新两翼壮美画卷徐徐铺展。雄安新区因协同发展应运而生,与北京血脉相连。”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说道。北京以“分内之事”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全部开学开诊,让雄安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优质教育,患者无需奔波就能看上北京专家;中国星网已迁驻办公,华能、中化总部项目即将投用,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扎根,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短短2年就聚集200余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创新“小气候”。
02
“圈”出幸福感:
京津冀公共服务与交通持续深化
“早上在河北家里吃早餐,坐定制快巴到北京上班,晚上回家还能吃到来自天津港的智利车厘子。”在北京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女士的日常,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惠及民生的真实写照。交通互联互通是协同发展的基础。杨秀玲介绍,“十四五”期间,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在距离北京约120公里的河北保定市满城区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车间内一派忙碌,4列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列车正在进行出厂前调试。“我们采用‘北京研发+河北制造’模式,这些列车很快就能融入首都轨道交通网络。”基地负责人介绍,22号线开通后,将彻底改变燕郊等地居民的通勤体验,“建成后从燕郊到副中心仅9分钟,到CBD仅32分钟,到时候上班族可以多睡一会。”刘伯正直言。而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也在持续深化,厂通路建成通车,跨界联通道路已达11条,检查站通行效率不断提升,两地往来更顺畅。
公共服务共享则让三地群众更有获得感。如今,河北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北京名医”已不是新鲜事。三地共建医联体达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超1300家,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一批三甲医院开诊,每家综合医院都设立了儿科,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更多群众。教育方面,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等一批优质校到城六区外办学,京郊新增中小学学位超8万个。餐桌上,河北净菜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达42.5%,天津港的进口车厘子5小时就能直达京津冀市场,协同发展的“味道”走进了千家万户。
03
疏解中提质:“减法”换“加法”,经济总量新增一个“海淀区”
疏解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升级。杨秀玲介绍,北京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用疏解的“减法”换来了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加法”。
这种“加法”的成效十分显著:“十四五”期间,预计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跨越5万亿台阶,五年经济增量约1.4万亿,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更可喜的是,发展质效同步提升,202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居各省区市首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指标均为全国最优。
产业协同是疏解提质的关键。“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正在不断成熟。“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近2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京津双城游就像串门一样,两市同城化内容越来越多。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25%,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图谱从“施工图”变成“实景图”,2024年三地GDP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提升。
04
绿色成底色:
公园无界与京津冀蓝天常见
“以前这一片都是围栏,现在拆了,公园直达,早晚遛弯特别方便。”大运河森林公园拆除围栏达6公里,市民喜闻乐见的“拆栏透绿”,正是北京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北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在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环球度假区成为全球首家全绿电运营的超大型主题公园,台湖演艺小镇口袋公园用“绣花针”缝合城市文化空间,宋庄艺术区通过“户外美术馆计划”增添艺术氛围……“北京在全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基础上,正全力打造森拥园簇的花园城市,环路景观花廊超过300公里,全市三分之二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成,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成为现实。”杨秀玲说。
从京津冀区域看,生态环境改善更是有目共睹。2024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约两成,从十年前的“繁星无影”到五年前的“持续向好”,再到现在的“蓝天常见”,空气质量改善实现“三级跳”。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鑫进一步补充,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亮马河、潮白河等绿色滨水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在绿色产业方面,北京同样成果丰硕。马驹桥镇作为城市副中心科技板块重要的拼图,小米汽车项目加速推进。张鑫介绍,从全市来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19万辆,是“十三五”末期的近三倍,置换新车的市民近一半选择油车换电车;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达6.6万件,较2020年增长约81%,“十四五”前3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10%,新质生产力正在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05
新城添活力:
平原新城成协同发展重要节点
“以前觉得新城偏远,现在亦庄的产业、昌平的教育、大兴的交通都特别好,我果断把公司搬到了亦庄。”在亦庄创业的张先生的选择,反映了北京平原新城的快速崛起。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平原新城正成为内联中心城区、外携津冀的关键节点。
杨秀玲提到,“十四五”期间,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接近万亿规模,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超三成。今年年初,北京“一区一策”出台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顺义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大兴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亦庄聚焦新质生产力典范区,昌平推动科技创新活力区,房山构建新质智造产业新城。如今,轨道交通18号线年底将开通,19号线二期计划开工建设;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等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开诊,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宣武医院房山院区都要开工建设;北京工业大学新校区加快建设,清华附中昌平学校等30多所学校相继建成投用,“十四五”以来平原新城新增企业超过40万家,平原新城已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企业投资发展的热土。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北京正以更强的担当、更实的举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让城市副中心的名片更亮,区域协同的成果更多惠及三地群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