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运维组刘海林整理好工具,准备前往高3628井场。作为物联网运维项目组的骨干力量,即便是周六的上午,他依然安排了三个井场的施工图故障处理。
今年53岁的刘海林,是高升采油厂生产保障大队润滑服务队班长,也是一名特级技师。三十载寒来暑往,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行业尖兵的闪耀,从个人技能突破到团队力量凝聚,从设备维修“小创新”到降本增效“大作为”……刘海林累计完成20项电气设备技术改进,创造经济效益百万余元。
勤学苦练 筑牢根基
“爱动手、喜钻研、好捣鼓”,是初入职场的刘海林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1991年从辽河石油勘探局技工学校维修电工专业毕业后他走上了维修电工岗位,学生时代的维修电工学习经历,让他对电气技术情有独钟。进入油田后,他专注于油田电气设备运维相关操作技能训练,反复练习电气配线、电气故障查找等项目。坚持不懈的努力,手指上磨出厚厚的茧子,他也在当年的采油厂技术比赛上脱颖而出,斩获青工组第一名。与此同时,他不断拓展技能宽度,两年内陆续考取采油工初级、集输工高级、采气工高级等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在油田公司维修电工技术比赛斩获1块银牌和2块铜牌。
2010年,高升石油机械厂成立电气维修车间,他被任命为电气维修车间主任。在他的带领下,电气车间员工初次接手了采油厂变频器、电动机大修及电气工程等新领域工作,实现年产值500万元。
电工维修技术越来越精湛,他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2012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变频器维修一度成为高采厂难啃的“硬骨头”,他勇挑重担,远赴北京学习变频器应用技术,成为采油厂变频器应用技术第一人,自主维修每年节省费用19万元,填补了采油厂变频器自主维修技术空白。并于2024年组织编写油田公司统建培训教材《油气田现场变频器技术应用》。
潜心钻研 授人以渔
随着油田自动化设备的推广应用,维修电工技术无法满足油田生产需求。面对这个新难题,2019年初刘海林着手构思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经过反复研究测试,一套与实际相结合、适合油田维修电工培训的自动化技术教学测试系统“孕育而生”。
2020年他受邀到欢喜岭采油厂开展维修电工骨干培训,将“自动化技术教学测试系统”运用于实践,授课84课时,受众70余人,为油田自动化技术推广播下“星星之火”。2021年高采厂步入数字化转型时期,他在与数智化打交道过程中提升技能,孵化适用于物联网建设运维的《岗位员工数字化油田运维基础技能培训项目》,在辽河油田公司首届培训项目设计大赛中获得技能类第一名。
2022年他担任采油厂技能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以提升生产一线员工整体业务素质和技能操作能力为核心,推广技术创新成果,带领团队完成厂各级技能人员的培训授课,组织厂技能大赛赛前培训、设施标准化安装,参与比赛规则的制定、组建专业裁判团等工作。他牵头实施的《提高采油工数字化运维技能培训合格率》项目获辽宁省QC成果二等奖,工作室研制的井口载荷传感器保护装置有效保障了物联网设备上线率96%以上,并成功申报专利。
临危受命 勇挑重担
2024年7月,雷72大平台遭遇特大汛情。刘海林主动请战,凭借娴熟的无人机操控技术,承担起汛情监测重任。自7月29日起,他每日操作无人机对雷72大平台及周边井场进行3次全方位巡检,精准监测水位变化、设备运行及环境污染风险,为防汛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直至8月16日汛情解除,他持续坚守19天,累计起降无人机200余架次,拍摄影像资料3000余分钟,发现并上报风险隐患32处。这已不是他首次勇担急难任务——在2022年曙光油田抗洪复产中,他就曾带领工作室成员连续奋战7昼夜,为复产供电提供技术保障,受到兄弟单位高度评价。
2024年,刘海林与厂二级工程师韩忠新结成“工程师+技师”创新对子,共同加入物联网自主运维项目部。两人充分发挥技术理论与实操技能的双重优势,通过升级RTU软件、系统整改接线错误、及时更换损坏硬件等多项举措,在物联网运维一线持续探索攻坚,有效提升了系统上线率与稳定性。年内,累计高效完成物联网现场运维任务71井次,为采油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王丽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