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提到洞穴,你是不是先想到探险博主拍的钟乳石、黑漆漆的暗河?
可谁能想到,暗河尽头居然藏着一口大灶台,有人还在这儿“熬粑粑”?别笑,这灶台熬的不是吃的,是能造火药的硝石,而原料居然和蝙蝠、燕子的粪便有关!
你可能会犯嘀咕,难道中国真是最早熬硝的?粪便真这么关键?欧洲人“种硝石”是不是太离谱?
就看到这个标题,估计不少人心里会冒问号,这里面说的都靠谱吗?
根据历史证明,中国是很可能是最早系统化熬硝的国家,这会不会太绝对了?
古代那么多文明,像两河流域、古埃及,说不定他们早就会熬硝了,只是没留下遗址而已,总不能凭现在这点发现就下结论吧?
其实还真不是随便说的,关键得看“系统化”和“明确证据”这两个前提。
湘西的洞穴灶台、四川乐山明代的炼硝遗址、重庆金佛洞的淋硝池,这些可不是零散的“小作坊”,而是有完整流程的,从挖硝土到淋滤、提纯,一套设备和步骤都清清楚楚,再看其他古文明,目前考古界压根没发现这么成规模、流程连贯的熬硝遗迹。
不是说他们一定不会熬硝,而是现有证据里,中国的熬硝遗址最系统、年代也能串起来*这个结论是基于当下找到的实锤,不是瞎吹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有人会琢磨,说粪便才是硝石的核心来源,但也提了腐烂的有机物,比如烂植物、动物尸体,这些不也含氮吗?会不会盯着粪便说,有点以偏概全了?
这话有道理,但咱得想明白“集中”和“稳定”这两个关键点。
烂植物、动物尸体确实含氮,可它们在野外大多是零散的,风吹雨淋的容易被冲散,很难攒出高浓度的硝土。
但蝙蝠、燕子的粪便不一样啊,它们在洞穴里住了上千万年,粪便一堆就是厚厚的一层,而且洞穴里又干燥又避光,不容易被破坏,氮元素能慢慢攒起来,更容易形成优质硝土。
所以不是说其他有机物没用,而是粪便最“省心”、最容易攒够量,强调它,是因为它是古人最依赖的来源,不是说它是唯一的。
还有人可能会觉得,欧洲的硝石种植园被说成邪修,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他们不就是没喀斯特洞穴吗?没办法才用这种方法,本质上和中国熬硝都是用硝化作用,没什么不一样,干嘛说人邪呢?
其实“邪修”就是个调侃,不是真的贬低,你想啊,欧洲的喀斯特地貌本来就少,没那么多能藏熬硝工坊的洞穴,他们总不能为了熬硝专门挖洞吧?
所以才想办法在地里铺黏土、堆粪便,还得定期浇尿液,这办法确实不卫生,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本质和中国熬硝的原理一模一样,都是“哄着”硝化细菌干活。
这么说,就是为了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欧洲缺硝石缺到啥程度”,不是说他们的方法“不好”,只是过程确实有点“狼狈”。
可能有人会问,1913年人工合成氨出来后,熬硝就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会不会有些偏远山区,没通现代化工产品,至今还在用老方法熬硝?
这话也对,不能说“完全消失”,但“产业没落”是真的,人工合成的硝酸钾又纯又便宜,工厂里一生产就是一大批,不管是做火药还是肥料,都比老方法省事多了。
现在可能极少数特别偏的地方,有人偶尔熬点硝石做个民间小烟花,但这都是零星的事儿,再也不是像以前那样,有一群人靠熬硝吃饭、形成产业链了。
所以说“熬硝人成为历史”,指的是这个职业、这个产业没了,不是说全世界没一个人用老方法了,这点得区分开。
其实我们核心想说明的是,古人熬硝不管用啥方法,都是在“顺着自然规律办事”,中国靠洞穴里积累的粪便,欧洲靠地里“种”硝石,本质都是摸清了“硝化细菌怎么干活”,再用这个规律解决需求。
而从依赖粪便到人工合成硝酸钾,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从“等自然给”变成了“自己造”,这才是熬硝从“热门产业”变成“历史记忆”的真正原因。
聊完洞穴熬硝的那些事儿,是不是突然觉得“火药原料靠粪便”这事儿特别魔幻?
古人没实验室,却摸清了细菌的脾气,在黑漆漆的洞穴里攒出火药的核心,欧洲人没喀斯特洞穴,就硬生生“种”起了硝石,哪怕过程狼狈也没放弃。
直到人工合成技术出现,熬硝人才慢慢退出历史,但下次再听说喀斯特洞穴,你或许会想起,那些不起眼的灶台、粪堆,曾藏着人类顺着自然规律“搞发明”的智慧,这大概就是老手艺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