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只在餐饮行业工作,怎么会有两家公司给我发工资?”9月15日,市民李先生向记者反映,他在登录个人所得税 APP 查询纳税记录时,意外发现自己名下竟有两份工资流水,其中一份来自从未入职过的建筑公司,这一情况让他既困惑又担忧个人信息安全。
据李先生介绍,他目前仅在一家餐饮企业任职,每月工资收入稳定且全部通过企业正规渠道发放。近期,因需核对年度纳税信息,他登录个人所得税 APP 后,却在 “收入纳税明细查询” 板块看到了异常记录:除了任职餐饮公司的工资流水外,一家陌生的建筑公司从去年 9 月起,每月都会为他申报一笔 4000 余元的 “工资薪金”,截至目前已连续申报 12 个月,但他从未收到过这笔钱,也从未与该建筑公司有过任何交集。
“我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号,对方是怎么拿到的?会不会用我的信息做更多违法的事?” 李先生告诉记者,发现异常后,他第一时间核对了自己的银行卡交易记录,确认未收到过该建筑公司的任何款项,随即怀疑个人信息被泄露并被违规使用,内心十分焦虑。
为弄清事情真相,记者陪同李先生联系了涉事建筑公司的负责人。该负责人解释称,李先生的姐姐其实是公司的员工,去年入职时因不会办理银行卡,便临时借用了李先生的银行卡接收工资,公司财务人员因此将李先生的信息录入了工资申报系统。
对于 “为何仅借卡一次,却连续申报一年” 的疑问,该负责人表示,这是公司财务部门的操作失误。当初李先生姐姐办理完自己的银行卡后,财务人员未及时在个税申报系统中删除李先生的信息,也未停止对其工资流水的申报,导致错误持续了一年。“我们确实存在工作疏漏,没有及时更新员工信息,给李先生带来了困扰,我们深表歉意。” 该负责人说道,并当场承诺会立即处理,取消李先生的异常工资流水申报。
在记者的见证下,涉事建筑公司财务人员当天便在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中删除了李先生的信息,并提交了异常申报撤销申请。截至发稿前,李先生再次登录个人所得税 APP 查询,确认自己名下的异常工资流水已全部消除,未再出现相关记录。
不过,此事并未就此结束。记者从当地税务部门了解到,目前税务部门已针对此次事件正式介入调查,重点核查涉事建筑公司是否存在 “虚假申报工资、虚增成本费用以逃避纳税” 的行为,同时也会对李先生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进行追溯,确保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税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结合此次事件,针对纳税人如何防范 “被发薪” 风险、维护自身财税权益,给出三点专业提醒:
建议纳税人每月登录个人所得税 APP,重点核查两项内容:
· 收入纳税明细:查看 “工资薪金”“劳务报酬” 等所得项目中,是否有陌生单位的申报记录,尤其注意 “零申报” 或 “小额申报”(部分企业会通过小额虚增工资规避核查);
· 任职受雇信息:确认 “任职受雇单位” 列表中无陌生企业,若发现 “被入职”,可直接在 APP 中发起 “申诉”,税务机关会在 10 个工作日内核实并反馈结果,无需纳税人自行联系涉事企业。
若与涉事企业沟通后未解决问题,纳税人可通过两种渠道举报,确保诉求被精准处理:
· 12366 纳税服务热线:拨打时需提供三项关键信息 —— 涉事企业名称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异常申报的期间(如 “2024 年 9 月 - 2025 年 8 月”)、本人与企业无任职关系的证明材料(如当前任职单位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记录);
· 国家税务总局官网 “税收违法行为检举” 平台:线上提交举报时,可上传个税 APP 异常流水截图、企业沟通记录等佐证材料,税务机关会对举报信息严格保密,并在 60 日内将核查结果告知举报人。
若因异常申报导致纳税人多缴个税(如两家 “工资” 合并后适用更高税率),可在次年 3 月 1 日 - 6 月 30 日办理个税年度汇算时,通过 “新增补充扣除” 或 “申诉异常收入” 申请退税;若因异常申报影响纳税信用(如被系统误判为 “两处取得工资未申报”),可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纳税信用异议申请表》,附上异常申报更正证明,申请修复纳税信用等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