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转型与数字化浪潮的交汇点,虚拟电厂作为一种创新能源管理模式,正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
一、虚拟电厂因何而来?
虚拟电厂不是实体电厂,而是一个电力协调控制中心,能各地散落的电力资源连接起来,进行统一的智能管理和调度。随着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电网面临的稳定运行压力日益增大。这些清洁能源“看天吃饭”,出力不稳定,易造成供需失衡。同时,电力系统供需两侧的精准匹配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调节资源正变得越来越紧缺。
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储能等各类分散资源,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协同参与电力系统优化和电力市场交易。它在电网电力富余时指挥多充电、多储能;在电网紧张时指挥储存的电放出来用,或让一些用电设备暂时少用一点电,从而平衡电网压力,保证供电安全。
二、政策目标与地方实践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虚拟电厂发展。202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这一目标将提升至5000万千瓦以上。
各地也在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形成了“一类区域一策略”的格局。山西整合重工业负荷参与调度,上海探索解决城市尖峰用电难题,江苏成功聚合了海量居民空调负荷参与电网响应。企业层面也有不少实践成果,彩弘锦产业集团通过自主研发的“多源异构资源聚合技术”和“智能响应算法”,解决了分布式能源设备通信协议碎片化的难题。该公司的虚拟电厂目前聚合各类资源31.7万kW,秒级响应,响应准确率达98.7%,在重庆、深圳两地的虚拟电厂项目,处于持续稳定盈利状态。
三、商业模式与挑战
参与虚拟电厂调度,主要有三种方式。需求响应补贴是最基础的模式。在用电最紧张的高峰时段,用户按照指令减少用电量,电网或政府会按省下的电量发放补贴。价差套利是利用储能在夜里电价低时充电,在白天电价高时放电,赚取中间的差价。这种模式在电力现货市场完善的地区尤为有效。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是更高级的模式,把自己聚合起来的“电力资源包”拿到电力市场上去卖,参与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获取收益。
尽管前景广阔,虚拟电厂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接入复杂性与网络安全,设备品牌、协议各异,集成复杂度较高,同时对大规模泛在接入的网络安全防护提出极高要求。还有市场机制与标准缺失,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市场规则和清晰的价格机制,跨部门协调管理亦有待完善;以及收益稳定性问题,电力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且参与市场交易需承担偏差考核风险,收益模式尚不稳定,影响投资积极性。
尽管面临挑战,虚拟电厂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市场预测,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技术迭代双重驱动下,中国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突破102亿元,并以超4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至2030年有望跨越千亿元量级,成为能源数字化转型中最具爆发力的细分赛道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