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3岁的韩阿姨因腹泻在外院肠镜检查中发现,直肠存在一段长约10厘米的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病变蔓延肠腔生长,形态类似“暖瓶水垢”样改变,且紧邻肛门齿状线。焦急的她到北京世纪坛医院肝胆胰外科陈建飞医生就诊。
陈建飞团队进行术前讨论时发现,这个肿瘤紧邻肛门齿状线,若行传统外科手术则极可能无法保肛,需行永久性腹壁造口,严重影响术后生活质量。本着为患者负责、争取最大获益的想法,陈建飞与消化内科团队联系,探讨内镜治疗的可能性。
10厘米高危病灶的“超级微创”攻克之路
消化内科ESD团队接诊后,由消化内科主任杨国栋、孟明明副主任医师通过电子染色、放大观察及结晶紫染色等技术精细评估,判定病变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浅层(SM1),具备内镜下切除的机会,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消化内科联合肝胆胰外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专家共同研讨,最终确定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实施超级微创治疗。
手术团队由2名操作医师、4名内镜护士及2名麻醉医师组成,历经近6小时奋战,将直径10厘米的病灶完整整块切除。在手术结尾的时候,被切除的病变因为过于巨大无法通过肛门,在中医肛肠外科刘超医生协助下,通过松解肛门括约肌并应用肛肠镜,将病变完整取出。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点击图片将去掉马赛克查看原图
术后病理证实为患者患有早期直肠癌(黏膜内癌),切缘阴性、无脉管侵犯,患者无需追加外科手术,术后5天患者顺利出院。6个月复查显示,创面愈合良好,肛门功能完全正常,未出现狭窄或排便功能障碍。
双基地赋能,深耕消化道早癌诊疗
本例复杂病例的成功救治是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深耕消化道早癌诊疗领域的缩影。依托国家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早癌筛查基地与中日医疗合作基地双平台,科室在早癌筛查与超级微创治疗领域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体系化发展”的跨越。
作为国家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早癌筛查基地核心单位,消化内科构建了覆盖“高危人群筛查-精细诊断-微创治疗-长期随访”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早癌筛查水平稳居北京三甲医院前列。通过高清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先进技术,可精准识别毫米级病变,实现消化道早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在治疗端,针对大范围病变、特殊位置病变、环周病变等复杂病例,形成了以ESD为核心的超级微创治疗方案。
近期,消化内科入选首批中日医疗合作基地,进一步强化了科室的国际化技术优势。科室专家团队成员孟明明副主任医师,曾赴日本广岛大学附属医院、日本国立吴医疗中心内视镜科进修,系统掌握国际前沿的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诊断与治疗技术。通过中日专家定期交流、病例研讨及技术联合攻关,科室将日本“超级微创”理念与国内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使患者不出国门即可享受与国际同步的诊疗服务。
双基地不仅标志着科室在消化道早癌诊疗领域的综合实力获得国家级与国际层面的双重认可,更将推动区域早癌防治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治愈疾病、恢复如初”的临床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专家介绍
杨国栋,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与治疗;胆总管结石及胆道良恶性狭窄等胆胰疾病的内镜诊治;危重、疑难病症的诊治,如:消化道大出血、急性重症胰腺炎、重症化脓性胆管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孟明明,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讲师
专业特长:结直肠早癌精细放大内镜诊断与超级微创治疗(EMR/ESD/ESTD);复杂部位病变(如邻近齿状线)处理;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诊治
专家出诊信息
消化内科
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孟明明 蒋宇亮
荐稿:杨国栋 赵书博
排版:李春慧
责编:张文康 范晓 张洁
出品
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
专栏入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