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媒体又爆大消息了,CNN直接援引陆军将军的话,说美国在新型无人机的战术研发和大规模生产上都有短板,现在正忙着“迎头赶上”。
这话听着就有点慌,要知道美国以前在军事装备上,那可是妥妥的“领头大哥”。
现在居然在无人机领域落后了,而且落后的对象还是中俄,连乌克兰的产能都比不上。
美国无人机的“双重尴尬”
说实话,光看产能数字就能看出差距有多明显。
俄罗斯和乌克兰每年能造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架无人机,这些无人机不是摆着看的,侦察、近距离支援、远程打击都能用。
反观美国呢?完全没准备好快速生产那种小型廉价的无人机,这些年心思全放在喷气式飞机、坦克这种大型昂贵装备上了。
本来想找数据支撑下这个差距,后来发现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去年有份报告,说美国2024年小型战术无人机才造了12万架。
对比下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320万架,乌克兰的210万架,这数字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美国无人机成本还高得离谱,就因为不能用中国零部件,国产替代的零件一换,单价直接飙到1.2万美元,是俄罗斯同类产品的15倍。
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的泰勒少将说的话挺实在,“下一场战争的首场战斗,涉及的无人机数量将远超我们任何人的想象”。
这话点出了关键,现在打仗早就不是比谁的装备单个更厉害,而是比谁能快速拿出大量实用的装备。
美国以前总盯着高端无人机,比如“捕食者”“死神”,单架成本几百万美元,适合打那种非对称战争,可现在俄乌冲突催生出的“无人机海”战术,刚好戳中了美国的短板。
去年7月《纽约时报》就报道过美国落后中俄的事,当时国防部长赫格塞斯还承认了,说“对手已生产出数百万架廉价无人机,而我们却深陷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之中”。
老实讲,美国这问题真不是一天两天了,军工体系总跟大型装备绑定,小型无人机利润低,没人愿意投钱搞生产,哪像中俄,还能动员民用企业一起上,灵活多了。
乌克兰成了“救命稻草”?
光产能和成本问题还没解决,美国无人机又碰到个硬茬,供应链。
CNN明确说,“不能使用中国零部件”是关键问题,这还不是未来的麻烦,眼下就卡脖子。
之前美国无人机龙头企业“通用原子”用的中国产芯片占比高达65%,2023年禁用后换了美国本土芯片,单模块成本从50美元涨到180美元,整机成本直接涨了40%。
为了补产能,五角大楼也想了办法,比如用3D打印造无人机,还搞模拟器培训。
可3D打印也不顶用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去年试点的时候,虽然把生产周期从3个月缩到2周,但一条生产线一个月才造500架,跟乌克兰那种月产能10万架的民用工厂比,差得太远了。
就在美国着急的时候,乌克兰递来了橄榄枝。
泽连斯基给特朗普提了个计划,说要花500亿美元,未来五年跟美国一起造1000万架无人机。
基辅官员还说,乌克兰的无人机技术是泽连斯基的“地缘政治筹码”。
这话也没吹牛,乌克兰在俄乌冲突里确实练出了本事,改装的民用无人机击毁过俄军不少装备,还自研了能突破电子干扰的无人机,实战经验比美国丰富多了。
不过这事能不能成,还真不好说,毕竟500亿美元不是小数,得美国国会批,而且特朗普政府对援乌的态度一直挺谨慎。
更别说之前美国给乌克兰送过“弹簧刀”游荡弹药,后来因为应对俄罗斯电子战效果不好,早就不送了。
现在美国要跟乌克兰合作,怕是得先解决之前装备“水土不服”的问题。
这边美乌还在谈合作,欧盟那边又有新动作。
冯德莱恩宣布要在欧盟东部边境建“无人机墙”,投资80亿欧元,2026年前部署1.2万架监控无人机,既能防移民,也能防俄罗斯的无人机渗透。
如此看来,无人机现在早就不是单纯的“战场武器”了,连边境安防都得靠它,全球防务的焦点算是彻底偏向“无人化”了。
说到底,美国无人机落后真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路子走偏了,再加上供应链僵化和官僚主义拖后腿。
中俄靠低成本、高产能占了优势,乌克兰靠实战经验成了香饽饽,欧盟还在搞防御性的“无人机墙”。
未来谁能在无人机领域占上风,不光看技术,更得看能不能快速解决产能、成本这些实际问题。
毫无疑问,无人机已经成了全球防务竞争的“新筹码”,接下来各国的动作,怕是会让这一领域的竞争更激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