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义就叫柯义
时间:2025.8.17
地点:乌克兰伊久姆
九月乌克兰伊久姆的气温开始下降,早晚会比较凉爽,下午的时候还是会有些热,但是已经比7,8月份好很多了。我和安东,萨沙还有纳斯蒂亚乘坐机构的面包车前去探访一位家庭,
整个 伊久姆市 是由三个不同方向的小镇和村子拼合而成的。每次走向不同的方向,我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息与状况。曾经我站在他们最高的山坡上,俯瞰过整座城市。那一刻,我不得不承认,这座城市确实很美,被大片森林环绕和覆盖。
然而,正是这些茂密的森林与树木,遮蔽了战争留下的伤痕。若只是从远处望去,你可能只会觉得这里依然宁静安详。但只有当你亲自走进那些村庄,深入当地,才能看到真实的景象——那些残破不堪的房屋、遍布的弹痕、被战争彻底摧毁的生活痕迹。
我们的车从维塔利的家出发,那是教会所在的方向,再往下走。这个方向我经常来,主要是因为那里有唯一的一家稍微大一些的超市,我常常会在里面采购。但再往前走,我却从未走过。于是一路前行,眼前所见越来越陌生。
渐渐地,映入眼帘的,不再是熟悉的街巷,而是被炸毁的房子,残留的砖瓦在烈日下闪着刺眼的光。炎热的夏天,满地尘土飞扬,破败的景象格外显眼。一些残破的屋子被塑料布临时遮盖,尤其是在屋檐位置,但仍然有人在里面居住。那种简陋和无奈,隔着车窗也能清晰感受到。
我们绕行了大半天,道路全是泥巴路,行驶缓慢而颠簸。终于,我们抵达了纳维萨的家。
她的房子从外面看其实蛮漂亮的,一个不大的小屋,却显得精致而温馨,只是战火之后,精致已成了奢侈的形容。院子里长满了葡萄藤和果树,铁门推开的一瞬间,扑面而来的绿色让人感觉到主人对生活的热爱。那院子并不大,却被悉心打理。虽然简陋,却干净整齐,透出一种执拗的生命力——在废墟和混乱之间,这里依然有人努力保持着属于自己的秩序与美好。
纳维萨是一位单亲母亲。她性格热心,邻里们都很熟悉她。我们在之前的视频里,也曾拍到过她帮助周围平民的画面——无论是分发一些有限的物资,还是陪伴孤寡老人,她总是走在最前面。
走进她的院子时,你能明显感受到她身上的那股温厚气息。尽管她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称得上拮据,但她依旧保持着热情,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点力量,用来帮助别人。她的院子里种满了葡萄藤和果树,也许这就是她对生活的回应:即使在炮火和废墟之间,也要让绿色生长,让果实累累。
她对我说:“我一个人没什么本事,但至少可以让别人不挨饿。只要还能动,就不能坐视不管。” 这样的话语,让人心里一阵酸楚。因为你会清楚地看到,一个被战争反复折磨、伤痕累累的普通母亲,依旧选择用善意去回应这个世界。
我没有想到,这一次见面,她更多地向我们分享的是关于女儿的病情。那是一个非常扎心、让人无比难过的话题。战争的伤痕已经够深了,而疾病却再次无情地压在她身上。
我感到,所有的艰难、所有的痛苦、所有这些不幸,就像命运开的一个残酷玩笑,一层又一层地叠加在普通平民的肩头。而对她来说,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争的 59 岁单亲母亲,这些苦难显得更加沉重。
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在这个破碎的家庭里仍然努力维系下去。从她的讲述中我知道,她的两个女儿在俄罗斯,而如今二女儿又被确诊患上重病。任何人遇到这样的局面,都会被压力彻底击垮吧。
她一边哭泣,一边向我们讲述过往的经历。泪水中夹杂着坚强,她的声音颤抖,却依旧努力说下去。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战争不仅摧毁房屋和城市,更让无数像她这样的母亲,在痛苦与希望之间苦苦挣扎。
她的二女儿今年 19 岁,就读于第聂伯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位非常上进、努力、刻苦而又聪慧的女孩。最初,她曾在哈尔科夫大学物理与数学系学习了两年,但觉得并不适合自己,后来选择转学到第聂伯罗,开始追随自己真正热爱的心理学。
但是正在她努力追逐她梦想的道路上,很不幸的是她患上了一种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这是一种目前无法根治的疾病,只能依靠长期药物来延缓病情。置身于战火与困境之中,还要承担每月高昂的药费,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与困难里,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艰难的,我不知道思维娜自己偷偷地哭过多少次,也不知道她是否对上帝抱怨过,对生命的不公怨恨过。
我们常常说,行善积德。也许,善良的行为能够为人积攒无形的福气,而这些福气会围绕在我们身边。然而,世事无常,命运偏爱和穷人开一些经不起折腾的玩笑。
她帮助了成百上千的难民和无家可归的人,却最终连自己的女儿也救不了。女儿正值花样年华,却不幸患上了重病。这样的病症目前没有任何根治的方法,只能勉强延缓。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甚至觉得,世间所有的磨难与苦难似乎都集中在她的身上。用“刻骨铭心”来形容,都显得不够。苦难在所有人面前都是相通的,但在战争之下的苦难,却是苦难中最沉重、最无法承受的。
她的生命早已被苦难深深烙印——刻在她的身体里,刻在她的命运中,也刻在这片被炮火撕裂的大地上。
59 岁的单亲母亲,一辈子从事交通运输工作。但战争让她彻底失去了一切,包括赖以生存的工作。尽管如此,她仍然没有忘记去帮助村民,尽力给身边的人带去一点支撑。
她的苦难始于最初的那一天——2022 年 2 月 24 日,俄军开始全面侵占伊久姆。她的房子在轰炸中化为废墟,她养的狗当场被炸死,牲畜也全都没了。她不得不在瓦砾和眼泪中重新开始。她说到这里时很平静,但我能感受到她背后承受过的无数痛苦。没有选择的她,只能再次栽养牲畜,哪怕只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计。
在被占领的那些日子里,北顿涅茨河把伊久姆分隔成两个区域。桥被炸毁,交通阻断。战争让整个城市陷入黑暗——断电、断水、断网长达三个月。居民们没有防空洞,只能蜷缩在地窖里。没有饮用水时,他们冒险收集雨水;没有天然气和煤气,就在废墟边支起简陋的炉灶生火做饭。
她记得最清楚的,是大家抱团取暖的场景。几户人家聚在一起,把仅剩的食物拿出来共享。可晚餐能分到的,只是人均 300 克的面包。就是靠着这种彼此搀扶、彼此扶持,他们才挺过了那段最黑暗的时光。
如今,距离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三年半。对我们来说,也许听起来只是久远的战争故事。但对她来说,那些画面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讲述时,她一次次偷偷抹眼泪。她是个敏感而又善良的人,看见的、经历的远比别人多,所以感受也更深。正因如此,她的心也比常人更加沉重,更加容易受伤。
但是斯维娜告诉我,她常常帮助周边的老人,而在女儿病情确诊、需要一大笔钱时,反过来正是邻居们一起凑钱帮助了她。这种善意,这种发自内心的祝福,远远超越了金钱本身。因为它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显现出人心中那份真挚与宽厚,那是对生命最真切的珍视。
在我将采访视频发布到网络后,不少网友通过推特和视频号联系我,希望能给予她们一些支持。这让我更加确信:无论身处地球的东部还是西部,南方还是北方,善良的人心永远是相连的。善意会跨越千山万水,穿过高墙,抵达最需要的地方。
在战争的阴影下,我们常常以为最沉重的,是炸毁的房屋、失落的家园、断裂的生活。可真正摧残人心的,是那些叠加在苦难上的无奈与病痛。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境地里,我一次又一次看见人性的光亮。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素未谋面者的善意援手,像一束束微弱的火光,在废墟之上仍努力燃烧。
我想,这才是生命真正的哲理:黑暗无法掩盖光明,苦难无法摧毁善良。就像文拉萨和她的女儿一样,纵然被命运一次次推倒,却依旧以顽强回应世界。
愿我们都能记得,在最艰难的时刻,支撑人走下去的,从来不是绝望的叹息,而是彼此之间点滴的善意与爱。
我是身在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一名中国志愿者,也是乌克兰慈善机构的负责人——柯义。
我用文字记录这片土地的真实与希望。如果您愿意,请关注、点赞并转发。这一份支持,将是我坚持写下去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