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6日,“千年敦煌・匠心传承”甘肃敦煌九色鹿非遗传承基地助残专展在故宫文创融合馆正式启幕,24幅敦煌壁画临摹作品整齐陈列,吸引着观众驻足,这些带着石窟古韵的作品,全都出自听障学员之手。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壁画艺术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展厅内,不少观众围着两幅作品细细打量。《九色鹿本生故事》里,神鹿的皮毛用渐变色彩层层晕染,眼神里的慈悲仿佛要透出画纸;旁边的《反弹琵琶》更显灵动,舞者扭转的腰身、扬起的衣袂,用流畅线条定格出最具张力的瞬间。这些作品均由敦煌九色鹿非遗传承基地的听障学员参与创作,他们以无声的专注与执着,把对敦煌文化的热爱融进笔墨,让千年前的壁画故事在新时代有了更鲜活的表达。
![]()
展厅中央的体验区里,天楠正低头研磨颜料。他将块状的天然矿物放入容器中,握着研磨棒反复转动,动作缓慢却精准,这样的研磨,他每天要重复数小时。“完成壁画绘制的每一步都特别有成就感,好像能触摸到敦煌文化的温度。”天楠今年刚从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毕业,现在是敦煌九色鹿非遗传承基地的学员,这是他第一次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故宫。
![]()
和天楠一起在现场展示技艺的还有另外两名听障学员,他们分别演示着线描绘制、敛色绘制等工序。没有多余的交流,每个人都专注于手中的活计:握笔的手稳如磐石,勾勒线条时几乎不见颤抖,调颜料时反复比对,确保和古壁画的色调一致。基地创始人青红在一旁,偶尔用手势提醒学员细节,“他们比健全人更能沉下心,就说研磨颜料,健全人一小时最多磨四五块,他们能磨八九块,这份专注是做壁画的关键。”
![]()
![]()
这些作品的绘制采用的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敦煌石粉彩绘技艺。青红介绍,这项技艺从汉晋时期就有了,是汉族和西域绘画技巧融合的结果,现在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颜料是从三危山采来的天然矿物,画出来的颜色能保存上千年。”她指着《九色鹿本生故事》临摹作品说,完成这样一幅画要经过七道工序:先做地杖打底,再设计画稿、描线,之后是敛色、敷色,最后还要沥粉贴金,整个过程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
![]()
而让这项古老技艺与听障群体产生联结的,正是青红创办的敦煌九色鹿非遗传承基地。
2008年,青红因为热爱敦煌艺术来到这里,2016年正式成立基地,现在是10名听障学员的师父。“一开始就是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做壁画,后来发现听障孩子很适合这行,就慢慢做起了帮扶。”基地长期和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保持合作,不少学生从实习开始留在基地,跟着她学手艺。2025年,基地被评为“甘肃省省级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
![]()
“能在故宫办展,对孩子们来说是极大的认可。”看着展厅里驻足的观众,青红语气里充满欣慰,“我一直跟他们说,从拿起画笔临摹壁画的那天起,你们就是非遗传承人了。” 她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让更多人看到听障学员的能力,也让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不是非要做多大的名气,就是想让这门手艺传下去,让这些孩子能靠着手艺,活出自己的价值。”
![]()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5日,每一幅作品都凝结着听障学员的专注,也承载着敦煌文化的千年故事。观众在欣赏壁画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力量:无声世界与古老技艺的相遇,让非遗有了新的传承者,也为特殊群体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正因这些新鲜的力量,变得更加鲜活而温暖。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文:刘晔
摄影:张西蒙
编辑:张雪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