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一组数字刷爆了新闻:南水北调工程运行12年,累计调水7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太湖的蓄水量。
这个被称为“史上最贵水利工程”的超级项目,终于交出了阶段性的成绩单。
当年,它因为投资巨大、争议不断,一度被质疑“劳民伤财”。
可现在,数据摆在眼前:北方水荒缓解了,地下水回升了,河流重新有水了。
但这3000多亿,算是亏了,还是赚了?
01
要看南水北调值不值,得先明白北方缺水有多严重。
全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方占了八成以上,北方却只有不到两成。偏偏华北聚集了庞大人口和经济体量,需求最大,水却最紧张。
北京就是典型。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00多立方米,远远低于联合国“极度缺水”的标准。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
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形象点说,北京人一年分到的水,可能连一个浴缸都装不满。
华北平原更惨。
为了维持生产和生活,多年来只能大规模超采地下水,结果挖出了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大省那么大。
地下水位一年能掉一米,有些地方累计掉了百米。
这带来的后果非常吓人:地面塌陷、土地沙化、河流断流、水质恶化。
很多村子里的人只能喝苦咸水或者高氟水,身体健康直接受影响。
南水北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日程的。
02
这个工程并不是一拍脑袋就干的,而是“磨了五十年才开工”。
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设想,到2002年正式动工,中间开了无数次专家论证会,争论点集中在水源、路线和规模。
最后定下来的方案是东、中、西三条线路,构建全国水网。
东线和中线先动工,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启动建设。
复杂程度超出常人想象。
光中线,全长就超过1200公里,要跨河流,要过铁路高速公路,土石方开挖量接近18亿立方米,混凝土用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堪称超级工程。
造价更吓人,投资规模突破3000亿,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财政收入。
社会争议非常激烈,有人担心北方冬天太冷,水会结冰堵住渠道;有人怀疑长距离输水会泥沙沉积;还有专家担心长江水被大量调走,会破坏下游生态。
甚至有人断言,这工程迟早要失败。
面对这些质疑,工程建设者一边干一边想办法:防冻系统设计得很完善;水源选了含沙量极低的汉江;生态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环保和水质保护措施。
换句话说,质疑一条一条被堵了回去。
03
2013年和2014年,东线和中线先后通水,南水北调真正开始发挥作用。
12年过去,成果摆在那儿。
截至2024年底,累计调水量767亿立方米。
这是什么概念?大概等于540个西湖的水量,或者三个太湖。
光北京一地,供水中南水占比接近八成;天津、雄安更是全靠它,比例达到100%。
沿线45个大中城市直接受益,覆盖了1.85亿人,也就是每6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喝上了南水。
对这些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有了”,更是“好水有了”。
北京自来水硬度从380毫克/升降到120,市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烧水壶不再厚厚结垢。
700多万人彻底告别了高氟水和苦咸水。
喝水这件事,从“将就”变成了“安心”。
生态效果同样亮眼。北京地下水位连续多年回升,累计上升14米,储量增加约70亿立方米;华北整体补水量超过130亿立方米。
永定河在中断25年后重新全线有水,大运河北段恢复通航,这是百年来的头一回。
这些变化,不仅让环境好转,还让文化和旅游重新焕发生机。
04
南水北调每年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接近1000亿元。
按照基础设施的投资逻辑,30年左右回本是合理区间,考虑到它的作用会一直持续,收益只会越来越多。
但更大的价值,其实在无法量化的部分。
比如健康,700多万人摆脱了劣质水源,这是无价的。
比如生态,地下水恢复、河流重生,影响的是子孙后代。
还有意外收获。建设过程中抢救性发掘了上千处文物遗址,出土了20多万件文物,丰富了中华文明研究。
沿线水利景观也成了旅游资源。
技术上更不用说,为了解决调水难题,监测、水泵、自动化控制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未来还能用在别的工程上。
当年那些质疑,如今看来几乎都没发生。
冬天水没冻住,渠道没堵沙,长江下游生态没受到严重冲击,因为调水量只占长江流量的不到5%。
现实证明,这个“世纪工程”确实撑起了北方的水安全。
回头看,这3000多亿花得值不值?
答案已经写在767亿立方米的水量里,写在1.85亿人的日常用水里,也写在永定河重现流水的画面里。
钱可以算清,生态和民生的改善却无法标价。
一口清水,喝下去的是安心;一条有水的河,流淌的是希望。
南水北调,已经用12年的运行证明了一点:有些投入不是“赔本买卖”,而是对子孙后代最实在的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