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追水头的日子——家乡门前的那条河系列报道之四

0
分享至

编 者 按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事关”“四条生命线”等殷殷嘱托,始终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开展沿线河流看变化——“家乡门前的那条河”系列报道,重点反映工程通过水源置换和汛期洪水资源化利用,助力沿线河流“生态蝶变”,讲述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南水北调生态故事,敬请关注!

追水头的日子

——家乡门前的那条河系列报道之四


北延工程通水后河道航拍

(于澎 摄)

每当翻看手机里那张泛黄的现场照片——越野车陷在干涸河床上,同事正弯腰扒开缠绕车轮的蒺藜草——记忆就会顺着水流的轨迹,回到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试通水那年,我们追水头的日夜。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代庄枢纽通水前、后对比照片

(于澎 摄)

河道里的“追水人”

019年4月21日,蒋师傅开着那辆旧越野车载着我和老史从山东省六五河节制闸出发追随水头一路向北。车轮碾过的地方本应是河道,却长满了齐腰高的芦苇和打碗花,有些河段甚至被附近村民种上了玉米,干枯的秸秆在风里哗啦作响。

“你看这河床裂缝,能塞进去拳头。”蒋师傅停下车,老史用手敲了敲龟裂的土地,土块簌簌掉下来,露出下面发白的盐碱层。这就是我们要唤醒的“自然河道”,三十年没正常流过水,河床早成了野草丛生的荒滩。

追踪水头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源头泵站开足马力,水流却像渗进海绵里,在干燥的河床里走得极慢。跨一个两米高的灌溉沟坎,水头愣是磨了半天。不是水不着急,是两岸的土地太渴了,每寸土壤都在吮吸水分。有次车陷进沙坑,我们下来推车时,脚踩在河床上“咔嚓”作响,低头看全是干透的土块。老史叹口气说:“你看这土,只有喝饱了水,才会让水头走得快些。”

路过一个叫东苏屯的村子时,遇到一个扛锄头的大爷。他指着河道里的麦田说:“自打我记事起,这河就没满过槽,后来干脆见底了,俺们就在这开荒种地。”我问他知不知道要通水了,大爷把锄头往地上一杵:“知道!广播里说南水北调的水要过来,俺还盼着能看看河水漫过田埂的样子呢。”那天傍晚,我们在车里啃馒头时,看见大爷蹲在河边,拿树枝在泥土上画波浪线,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九宣闸前的印记

追了19天水头,终于在第20天凌晨赶到了南运河九宣闸。远远看见闸口泛着白光,蒋师傅猛地踩了脚刹车:“到了!水头到闸口了!”我们跳下车就往闸边跑,冰凉的水汽扑在脸上,听见哗啦啦的水流声撞在闸墙上,那声音比任何机器轰鸣都让人激动。有个年轻同事掏出手机录像,手直哆嗦:“快看这水,把闸墩上的青苔都冲活了!”

天刚蒙蒙亮,闸口已聚集了不少附近的村民,有个大妈端着盆来接水,水刚入盆就惊呼:“哟,这水真清亮!”旁边的大爷指着闸楼上的刻度表:“涨了涨了,水位涨了两公分!”我蹲在闸边摸了摸水流,冰凉里带着股泥土的腥气,那是久旱河床被滋润后散发出的味道。老史对着水流感慨道:“不容易啊,从六五河节制闸到这儿,几百里地,水头可算走通了。”

那天,我们在闸口守了整整一夜,看着水头一点点漫过闸槛,看着水面上漂来第一片被冲散的芦苇叶。我拿出笔记本在扉页画了个简笔画:弯弯的河道,前头一个奔跑的水滴,旁边写下“2019.5.10,水头抵九宣闸”。这个场景后来成了我手机的屏保,每次看到都能想起那个寒夜里,水流撞在闸门上的清脆声响。

镜头里的河道蜕变

参与工程调度运行工作后,我养成了个习惯:每次巡查路过当年追水头的路段,都会停下车拍张照片。昨天翻出相册对比,才发现那些曾经长满庄稼的河床,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

沧州市南皮县代庄枢纽处的河道,当年我们推车的地方。现在再去,河床里的水汪成了小湖泊,岸边种上了垂柳,还有水鸟在浅滩上踱步。上次遇到东苏屯的那个大爷,他正带着孙子在河边钓鱼:“你看这水多肥,俺这麦子今年亩产多收了二百斤!”他指着河对岸新修的水泥路,“多亏南水北调配套修了路,现在俺们卖菜的车能直接开到地头。”

让我感慨的是冀鲁省界周边的变化。当年堤顶只有条蜿蜒的窄土路,现在修成了滨河公园,傍晚时很多人来散步,还遇到过好几次计划沿大运河自北向南骑行至杭州的骑行爱好者。有次遇到个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她指着水面说:“孩子爷爷总跟他讲,以前这河干得能跑拖拉机,现在你看,水里还有小鱼呢!”我拿出手机翻到几年前拍的河道照片,照片里的河床干裂,现在的河面映着晚霞,几只白鹭掠过水面。

前几天巡查时,老史指着岸边连片的蔬菜大棚说:“你还记得不?当年这儿全是荒草,水头走到这儿时,草叶子都吸着水不肯放。”现在大棚里的黄瓜藤上挂着水珠,菜农掀开帘子笑哈哈地说:“这水浇地就是不一样,菜长得嫩乎,卖价都要高些。”我蹲在水渠边,看南水北调的水顺着管道流进农田,突然想起试通水那年,老史说的“土地喝饱了水,水头才走得快。”原来这水流过的不只是河道,更是无数像东苏屯大爷那样盼水人的日子。

暮色里,我们开车驶过北延工程的河道,迎面吹来的全是湿润的风。远处的九宣闸在夕阳下闪着光,河面倒映着两岸新修的楼房和农田。我拿出手机给当年追水头的同事发了条消息,附了张现在的河道照片,写道:“你看,当年咱们追的水头,现在正养着这一方土地呢。”消息发出的瞬间,水面上刚好掠过一群归巢的水鸟,翅膀划过水面的声音,像极了那年九宣闸前水头撞在闸墙上的哗啦啦声。

这条曾被荒草覆盖的自然河道,如今真的成了滋养北方的生命之河,而我们追水头的日子,也成了水流里最鲜活的印记。



专题策划 | 宋滢

撰稿 | 王敏羲

编审 | 许安强

封面 | 陈思璐

责编 | 安亦扬

校核 | 陈思璐

审核 | 李东海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南水北调 incentive-icons
中国南水北调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
1893文章数 20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