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换季,尤其是秋冬交界的时候,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群老年人把帽子从衣柜里翻出来,“老寒头”这个词已经根植人心,似乎只要头一冷,头痛、头晕就找上门来。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顶帽子不仅能挡风御寒,更可能是防止脑梗的关键。特别是55岁以后,气温一降,脑血管问题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
头部是人体散热最多的部位之一,当冷空气袭来时,头皮下丰富的毛细血管最先感受到寒冷。如果此时没有帽子的保护,血管会骤然收缩,血流速度减慢。
对于那些本就存在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的中老年人而言,这种变化就等于给脑梗开了绿灯。所以说,帽子在秋冬季节不仅是装饰,更是“护脑神器”。
但问题也复杂得多。很多人虽然戴了帽子,却忽视了其他部位的保暖,尤其是脚和脖子。中医早就有“寒从脚下起”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脚部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
头暖脚凉,会导致血液重新分配,反而加重脑部缺血风险。保暖不是戴帽子这一件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来看看数据。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统计,脑梗的发病率在55岁后迅速上升,尤其是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是全年高发期。
其中,清晨4点至9点是脑梗的“魔鬼时间段”。为什么是这个时间?因为人体在清晨交感神经最活跃,血压波动最大,且体温最低,血液最粘稠。
如果这时候突然接触冷空气,比如出门晨练、开窗通风,脑血管一收缩,血栓就容易卡住动脉,诱发脑梗。
很多人对脑梗有误解:总以为是高血压控制不好才会得。其实不然。脑梗的幕后黑手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比如高血脂、糖尿病、长期吸烟、肥胖,甚至情绪长期压抑、睡眠质量差,都可能成为触发因子。其中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气温骤变,尤其是那些日夜温差大的初冬早晚,最容易让血管“措手不及”。
很多人都是在冬天的早上突发脑梗,前一天还好好的?这并不神秘,而是身体在寒冷环境下的自然反应。冷空气令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液变稠,再加上清晨饮水少、活动量骤增,这些因素叠加,就像一个个隐形“杀手”,悄悄地逼近。
说到喝水,这里也有很多讲究。冬天不口渴,就不主动喝水,这是很多老年人的通病。但体内水分不足,会直接导致血液粘稠,血流速度减慢,脑部供血不足。
建议55岁以上人群,每天早晨起床后,喝150到200ml温水,不要过热,温度在40°C左右为宜。这不仅能帮助身体“唤醒”,也能有效降低清晨血栓形成的风险。
再来聊聊大家最熟悉也最容易误区重重的“晨练”。很多中老年人一到冬天就更勤快了,觉得“越冷越要动”。但你知道吗?清晨运动对中老年人来说,可能比不运动还危险。
人体在早上血压高,心率快,血液粘稠度高,这个时候贸然进行快走、跑步等运动,可能会使血管突然承受巨大压力。特别是寒冷的空气进入呼吸道,还会诱发心律异常、血压飙升。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过早出门,建议将晨练时间推迟到太阳出来后,气温稍升再进行。且以缓慢、温和的运动为主,比如室内拉伸、广播体操或八段锦等。运动前做5分钟热身,运动后进行10分钟的缓和活动,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说到吃,秋冬进补变成很多家庭的“传统节目”。羊肉汤、牛骨汤、火锅轮番上桌,但高脂高热量的饮食会让血脂升高,血液变得更粘稠。
尤其是晚上进食油腻食物,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增加夜间脑梗风险。建议晚餐要控制在七分饱,尽量选择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豆制品、绿叶菜等。
你知道吗?心理状态也会影响脑血管健康?这并不是玄学。一项发表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研究指出:长期情绪低落的人,其颈动脉内膜厚度比正常人平均高出15%,这意味着他们的血管更容易发生狭窄和硬化。保持好心情,不仅是情绪管理,更是血管的保养术。
在这里插入一个冷知识:情绪和脑血流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显示,人在开心时,大脑前额叶的血流量增加约18%,而在焦虑状态下,脑干和边缘系统活动增强,反而抑制了大脑皮层的供血。情绪稳定,是一种看不见的“血管养护”方式。
除了帽子,还有4个关键细节,尤其适合55岁以上人群:
第一,晚上洗澡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避免热水使血管扩张后骤冷收缩导致血压波动。洗完后立即穿衣,尤其是遮住颈部和脚部。
第二,早上醒来不要立刻起身,先在床上静躺3分钟,做几次深呼吸,让血液循环缓慢恢复,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摔倒。
第三,每晚睡前泡脚15分钟,水温控制在40°C左右,不要加艾草或药材,以免刺激皮肤过敏。泡脚不仅能帮助睡眠,还能促进末梢血液循环,间接减轻脑部压力。
第四,家里常备血压计和血糖仪,每周至少监测3次,记录波动趋势,而不是只看单次数据。有条件的可以做一次颈动脉彩超,了解血管真实状态,做到有的放矢。
你知道吗?人的脑血管其实没有痛感神经,所以脑梗发生前很多人并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为什么脑梗一旦发作就可能措手不及。我们要做的是把防线前移,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
一顶帽子能不能防住脑梗?它能做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提醒,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你愿不愿意在寒风中给自己多一层保护,往往决定了你能不能在风险来临时,多一份从容。
55岁后,身体已经开始悄悄改变,不再是“扛一扛就过去”的年纪。健康这件事,拼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坚持细节、稳扎稳打。
或许你永远无法预知哪一次寒风会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你可以选择,从这一顶帽子开始,给自己一个稳固的防线。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R].北京:中国卒中学会,2023. [2]王立祥,张东旭.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5):378-382. [3]王晓军,李红.情绪变化对老年人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37(4):290-294.
声明: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