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9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动人的不仅有“东极岛上的生死营救” “奉天俘虏收容所内的隐秘协作”同样震撼人心》的报道。
参观者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新华社资料图
近期,电影《东极岛》的热映,让一段尘封83年的中国舟山渔民冒死营救英国战俘的历史,透过大银幕被更多人知晓。这部电影,也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曾见证怎样的血性抗争与悲壮牺牲,曾上演过中外携手、共御强敌的动人故事。
同样鲜有人知的是,在中国东北的“奉天俘虏收容所”内,中国工友向盟军战俘舍命传递的逃生地图、递出的两根黄瓜、留下写着自家地址的纸条等,给了他们顽强活下去的勇气。
从“奉天俘虏收容所内的隐秘协作”到“东极岛上的生死营救”,二战期间,中国战场上无数素昧平生的国人挺身而出,与盟军并肩作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温这些故事,感悟穿越时空的人性光辉。
跨越国界的患难情谊
83年前,日军封锁船舱,疯狂扫射,企图让“里斯本丸”号的历史真相永沉海底,却不料中国渔民目击了这一切,让极端恶行无处躲藏。
83年后,改编自这段历史的电影《东极岛》在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上映,揭开了这段发生于二战时期的人道主义故事,也让“沉没”了83年的“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再次进入观众视野。
1942年10月,一艘载满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号在中国舟山附近海域被击沉,上千名英军战俘被日军封锁于船舱内。绝境之时,198名东极岛上的渔民在惊涛骇浪中冒死为落难的战俘打开一条生路。
正如电影台词所说,“海上有难,必救”,这是当地流传下来的祖训,是渔民的传统。电影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83年前的国人义举,“阿赑”“阿荡”等连姓氏都未提及的渔民主人公,不顾个人安危选择去营救完全不相识的一群人,彰显了中国人血脉里的善良与担当,诠释了跨越国界和种族的人道主义精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严重违反国际公法,虐待战俘的罪行。在‘里斯本丸’号沉没的过程中,日军射杀逃生人员,造成800多人遇难。”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说。
这部电影的热映,也让更多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无数普通人用勇气书写的人道主义故事被看到。在距离当年沉没的“里斯本丸”号千里之外,日军设立在中国东北的中心战俘营——“奉天俘虏收容所”内,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等国的2000多名战俘,在这里受到残酷奴役,人的尊严荡然无存。
2007年,当年的战俘罗伯特·布朗曾回到战俘营旧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用“糟糕透顶”来形容那段经历。“食品匮乏,药品奇缺,天气寒冷,战友们一个个倒了下去;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下,墓地都无法挖掘,尸体就被放在营房旁边的小屋,直到春天才被埋葬。”
这座战俘营见证了人道主义受到的肆意践踏,也见证了中国工友与外国战俘之间的患难情谊。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副主任李卓然说:“当时在战俘营工作的中国工友不仅冒着风险给美国战俘送黄瓜,还帮助战俘获得了逃跑可用的地图,他们中的一些人和战俘成了好朋友,将外界的战事消息告诉战俘们。”
2013年5月18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这段尘封多年的历史也从此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张地图”“两根黄瓜”给了他们顽强活下去的勇气
阴森森的日军看守所、苍白的战俘营医院、高耸的锅炉房烟囱、刻满了在战俘营中死去的盟军官兵姓名的“死难者碑墙”……走进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一片苍白和灰色的记忆中,仍流传着患难中的温情故事。
陈列馆内,一幅战俘马康·弗蒂尔当年创作的漫画,记录着他们在这里经受的苦难。漫画里,两名瘦骨嶙峋的战俘,一个在摘向日葵的籽,一个在地上挖野菜。他在画上写道:战俘们在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
李卓然说,近3年的时间里,盟军战俘在这里受尽折磨和凌辱。他们的生存条件恶劣,缺吃少穿,但一些中国人向战俘们提供的帮助,却温暖着他们的余生。
“266”是美国老兵尼尔·加格里阿诺在战俘营里的号码,当时为战俘营做工的学徒工李立水也只记得这个号码,并不知道这个美国战俘的名字。266号每次看到李立水都会冲着他微笑,有时还打着“OK”的手势。李立水对这个大高个、长脸的美国兵印象很深。
一天,李立水从一辆拉菜车上拿了几根黄瓜,回头看到编号266的战俘正眼巴巴地看着他。李立水想都没想就拿了两根黄瓜扔了过去,266号心领神会,立即把黄瓜藏在了工作台下面,冲李立水点了点头。
在战后的时间里,李立水几乎忘记了黄瓜和266号,直到2002年有美国记者采访李立水,他才随口讲出了那段故事。第二年,老兵尼尔·加格里阿诺托人给李立水捎来自己的近照和一封信,信上写着:我就是266号,那段经历恍如昨日。
李卓然告诉记者,同战俘一起劳役的中国工友高德纯,曾帮助3名战俘获得了逃跑可用的地图。在被日军发觉后,高德纯遭受了日军严刑审讯,并以“反满抗日”的罪名被判处了10年徒刑。
在日本工厂做工的葛庆余曾帮助美军战俘偷轴承换粮食,他和美国战俘肯·塔沃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将外界的战事消息告诉战俘们,葛庆余还曾留给肯·塔沃自己家的地址。肯·塔沃曾说“这些给了我和其他战俘顽强活下去的勇气”。
复原的战俘营场景。受访者供图
让更多人看见中外携手、共御强敌的动人故事
从“奉天俘虏收容所内的隐秘协作”到“东极岛上的生死营救”,让世界看到侵略者犯下的罪行,更看到中国人的血性和担当,不忍不惧、不屈不挠,有血有泪,也有温度与信仰。
为了让这些中外携手、共御强敌的动人故事不再鲜有人知,昔日的“奉天俘虏收容所”,今天已经成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走进这里追忆历史、反思战争、珍爱和平。2015年和2017年,陈列馆推出讲述“盟军战俘黑暗岁月、展现他们与中国工友在日军兵工厂服劳役时所结下友谊”的特展,曾相继到英国利物浦和美国旧金山举办海外展览。
陈列馆内,正在展出的《正义无界 烽火同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友人》专题展览,讲述着中国人民与国际友人守望相助、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记忆。“中国与盟军并肩作战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看见。”李卓然说。
随着电影《东极岛》在世界各地的公映,更多的人将看见、了解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沉没的“里斯本丸”号不再“沉默”。正如导演管虎所说,他希望通过《东极岛》替83年前默默不语、救人不求回报的东极岛渔民讲述真相。这段历史值得被搬上大银幕,被更多人看见。
丹妮丝·维尼是“里斯本丸”号战俘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之女,当她通过大银幕再度回味父亲的故事时表示,若没有中国渔民,这些家庭将永远背负灰暗的记忆,而如今,这段故事成了刻在家族血脉里的温暖与希望,是跨越国界的善意与勇气的见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