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最近很纳闷:办公室 26℃空调正舒服,没怎么出汗,却整天抱著 500 毫升水杯喝,刚喝完不到半小时,嘴巴又发黏发干;以前睡前喝杯温牛奶能睡到大天亮,现在每晚必起夜两三次,白天算账时不到一小时就想往洗手间跑。她起初以为是天热缺水,直到单位体检,“血糖偏高” 的化验单才让她惊觉,这些 “小麻烦” 是血糖在报警。
不少人都像张阿姨这样,觉得糖尿病是 “老年病”“胖子病”,离自己很远,却没察觉身体早已用日常细节发出信号。今日且来探讨那些易被忽视的异常状况,它们或许正是血糖超标的预警信号。一旦察觉此类异常,应及时进行检查,切不可掉以轻心。
这些身体异常,别不当回事
当血糖超出正常范围,身体会以常见反应向我们发出警示。切不可将这些反应视作微不足道的 “小毛病”,需予以重视。
总口渴,喝水也解不了渴:不是运动后出汗或待在干燥暖气房,却频繁觉得嘴里发苦、发干,刚灌下一大杯水,没过半小时又想喝。当血糖飙升至过高水平,身体会通过尿液代谢排出多余糖分。糖分排出时会裹挟大量水分,导致机体缺水。这使得人们频繁感到口渴难耐,从而不断寻求水分补充。
上厕所次数变多,夜尿最折腾:以前睡前喝杯淡茶也能睡安稳,最近总在凌晨 3 点被尿意憋醒,一晚上往返洗手间两三次;白天在公司也一样,刚从洗手间回来,不到一小时又得去。别归为 “水喝多了”,高血糖让肾脏不停过滤糖分,带出更多水分,既增多尿量,还打乱睡眠。
皮肤爱出小问题,伤口难愈合:上周洗澡,张阿姨发现脖子后、腋窝皮肤发黑,摸起来糙糙的,像沾了灰没洗干净,用澡巾搓也搓不掉;切菜时手上划了个小口子,涂了碘伏和创可贴,过了一周还没结痂,偶尔还渗点水。高血糖会影响皮肤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既导致色素沉着,还减慢伤口愈合。
若有以上一种或几种情况,不用慌,但一定要抽时间去医院查空腹血糖。早发现、早调整,对身体影响能小很多。
别忽视 “糖尿病前期”,这是调整黄金期
血糖从正常到糖尿病,中间有个 “过渡阶段”—— 糖尿病前期,即血糖比健康人高一点,但没到糖尿病标准,这是把血糖拉回正常的最佳时机。
然而,在这一阶段,只要人们对生活习惯加以调整,绝大多数人都能够使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调整不用 “一刀切”:把下午茶珍珠奶茶换成无糖豆浆,饭后奶油蛋糕换成半个苹果;运动不用去健身房,每天下班提前两站走路 20 分钟回家,周末和家人去公园散步半小时,坚持两个月就能见变化。
糖尿病前期往往隐匿无形,几无显著不适之感。多数情况下,患者是在体检过程中不经意间察觉这一状况,其悄然而至,常令人防不胜防。建议四十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或体重超标的人群,每年体检时一定进行血糖检查。早筛查、早发现,如此才能更好地悉心呵护自身健康,将疾病隐患扼杀在萌芽。
家庭血糖监测很重要,学会正确测
很多人觉得查血糖只能去医院排队抽血,其实家用血糖仪就能测,尤其血糖偏高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在家监测能清楚血糖 “波动规律”。
选血糖仪不用求 “功能多”,选操作简单、口碑好的基础款就行,比如社区医院常推荐的款式,按键少、字大,老人也能学会。买时可问医生:“我只测空腹和饭后血糖,选哪款合适?” 避免花冤枉钱买无用功能。
测血糖的细节很关键:测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擦干,别用湿手;采血别用力挤手指,会挤出组织液影响结果,可轻轻捏指尖让血自然流出;没采够血别反复扎同一处,换手指侧面,疼痛感轻很多。
不管是发现异常及时检查,还是关注糖尿病前期、做好家庭监测,核心都是多留意身体 “小信号”。血糖管理藏于日常微末。少啜一口含糖饮料,多迈一段路,多测一回血糖。这些细微之举,点滴积累,便能助益健康,让体魄更为康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