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一份题为《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其中提到宗馥莉领导下的娃哈哈和宏胜系将从2026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这份通知要求各省提前与经销商就新销售年度合作意愿进行沟通摸排,并强调是“为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而作出这一决定。南都记者就上述文件内容向娃哈哈方面求证,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9月15日《南方都市报》)
当“娃哈哈将换标‘娃小宗’”的消息引发全网热议,当网友集体感慨“接受不了,这是几代人的记忆”,这场品牌更名风波的核心,早已超越“名字好不好听”的表层讨论。对消费者而言,“娃哈哈”不是一个简单的商标,而是承载着AD钙奶的清甜、营养快线的陪伴,是刻在80后、90后成长里的集体记忆;对市场而言,此次更名既是宗馥莉团队推动品牌焕新的尝试,也暗藏着“如何平衡情怀与合规、传承与创新”的考验。但无论品牌名称如何变,只要娃哈哈坚守“服务消费者”的纯净宗旨,守住产品品质的底线,市场就不会“水”,消费者的信任也不会褪色。
“娃小宗”引发争议,本质是消费者对“品牌情怀”的珍视与对“未知变化”的担忧。从1987年创立至今,娃哈哈凭借AD钙奶、八宝粥、营养快线等经典产品,成为跨越代际的“国民品牌”。对许多人而言,拧开一瓶娃哈哈,尝到的不仅是味道,更是童年的回忆、成长的印记。这种“情感连接”,是娃哈哈最珍贵的品牌资产,它让品牌超越了“买卖关系”,成为消费者心中的“老朋友”。如今突然传出要换成“娃小宗”,网友的反对声里,藏着的是对“老朋友变样”的不舍,更是对“新品牌能否延续老品质”的疑虑:“娃小宗”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吗?这种担忧并非多余,毕竟历史上不少国民品牌因盲目换标、忽视消费者情感,最终失去市场根基。娃哈哈若想推动更名落地,首先要正视这份情怀,用透明的沟通、稳定的品质,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品牌名称可迭代,但“服务消费者”的宗旨不能丢。此次文件提及更名是“为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合规化调整本无可厚非,尤其在宗馥莉接棒后,推动品牌年轻化、规范化是必然趋势。但真正能赢得市场的,显然不仅仅是 “名字叫什么”,而是“产品好不好、服务到不到位”。无论是“娃哈哈”还是“娃小宗”,只要能延续一心一意服务消费者的宗旨,让孩子喝到安全的AD钙奶,让大众买到性价比高的饮品,品牌名称的变化就不是“不可接受”的鸿沟。当年娃哈哈能成为国民品牌,靠的不只是名字响亮,而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初心;如今若想让“娃小宗”站稳脚跟,同样需要守住这份初心——产品品质不打折,服务消费者的诚意不缩水。
应对更名挑战,娃哈哈需在“传承”与“创新”间找到平衡。一方面,要尊重消费者的情感记忆,通过沟通传递更名的初衷与保障,比如明确“娃小宗”会延续经典产品的配方与品质,甚至可推出“情怀款”包装,让老消费者感受到“熟悉的温暖”;另一方面,要借更名之机推动品牌焕新,贴合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比如优化产品口感、推出低糖健康新品、用年轻化的营销方式拉近与Z世代的距离。宏胜集团已注册“娃小宗”商标,显示出团队对更名的准备,但更重要的准备,是对“如何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的思考。毕竟,市场不会因为“名字新”就买单,却会因为“品质好、懂消费者”而长久青睐。
从“娃哈哈”到“娃小宗”,名称的改变或许是企业发展的一步棋,但品牌的生命力,永远藏在“对消费者的诚意”里。只要守住产品品质的“纯净”,守住服务消费者的初心,即便换了名字,也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继续成为陪伴一代人的“国民品牌”。毕竟,消费者爱的不会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符号背后那份“靠谱、安心”的信任。再说了,从“娃哈哈”到“娃小宗”,这名字的变换里,本身也有着一种传承,做生意也是如此,叫“守旧”而“创新”。从这个角度而言,只要服务宗旨“纯净”市场就不会“水”。换名字虽然面临的是挑战,但是何尝不是一种升级和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