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于汽车领域声名远扬的日本丰田汽车旗下子公司日野汽车,在美国坦承了一项长期存在的欺诈计划。此消息一经曝光,立即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堪称精密、可靠与高品质的象征,引得众多消费者为其匠心慷慨解囊,但近年来,日本车企造假事件频发,使得这块昔日的金字招牌,被一层又一层阴霾所笼罩。
从油耗数据、排放测试,到安全气囊、安全带强度,造假行径在汽车产业链中如影随形。其时间跨度动辄数十年,范围更是从日本本土延展至欧美及中国市场,消费者在不知情中就承担了潜在危险。
高管们一次次弯腰鞠躬,却似乎未能阻止下一次丑闻的发生。人们开始调侃,所谓“工匠精神”是不是早已变成了“躬匠精神”?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造假潮又是如何发生、蔓延,并最终演变为一场国际信任危机的?
日本汽车产业造假有多严重?
日本汽车制造业的造假陋习,可溯源至20世纪90年代。当时,日本汽车工业如日中天,为维系竞争力、赢取政策优惠与市场份额,部分企业竟在关键性能数据上弄虚作假。
2016年,三菱汽车率先被曝油耗造假,调查显示,从1991年起,该公司就采用不合规的实验方法篡改油耗数据,美化幅度高达5%至10%。紧随其后,铃木汽车也被发现检测方法违规,涉及超200万辆汽车,但铃木方面却坚称不属于刻意造假,属合理误差范围。
这不过是冰山一角,2017年,斯巴鲁丑闻曝光,两家主力工厂竟让无资质员工承担出厂质检工作,其违规时间跨度逾三十年之久,属实令人咋舌。
几乎是同一时间,日产汽车在一年之内连续四次被揭发质检违规,从排放数据造假、省略必要试验,到检查流程与官方标准不符,问题五花八门,公司解释的原因是工厂缺乏监督人员,为赶交货进度只好走捷径。
而真正将日本车企造假之风推至巅峰的,当属日野汽车排放丑闻,这家老牌商用车企自2003年起,便有组织地伪造发动机排放与燃油效率数据,其行径令人咋舌。
2022年,日本官方介入调查,最初说只有4款发动机有问题,后来才发现实际涉事发动机有26款,影响车辆从最初的11.7万辆飙升到56.7万辆。受此影响,日野销量腰斩、利润大跌,与之有合作关系的丰田和五十铃也不得不暂停部分车型生产。
在严苛的成本控制与市场压力之下,造假似乎成了日本车企心照不宣的生存策略,而整车厂都敢于在关键性能上持续造假,那些藏在产业链更深处的零部件企业,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死亡气囊”坑惨美国市场
如果说整车厂的数据造假更多是诚信和商业道德问题,那么高田公司生产的“死亡气囊”,则直接是一场致命的安全灾难。
高田曾为全球三大安全气囊制造商之一,客户覆盖丰田、本田、通用、福特等主流车企,但为了压低成本,高田长期使用硝酸铵作为气囊推进剂,这种化学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极易变质,可能导致气囊弹出时金属容器破裂、碎片飞溅,对车内人员造成致命伤害。
截至2018年,高田气囊已在全球造成超过290人受伤、至少23人死亡,仅美国就有超过200人受伤,一位18岁的美国女孩,在一起并不严重的车祸中,却只因气囊弹出时带出金属碎片划破颈动脉,最终不幸身亡。
面对指控,高田最初态度强硬,拒不认责,甚至质疑美国交通部门的调查不完整,直到2015年,在美国司法部门的持续追责下,高田才终于承认缺陷,启动全球召回。
据统计,全球召回车辆总数超过5000万辆,其中美国就占了约3400万辆,庞大的召回成本与赔偿金额最终压垮了高田,2017年,这家老牌零部件巨头宣布破产。
高田事件之所以典型,不仅因为其后果严重,更因为它反映出某些日企面对问题时的侥幸心理与系统性隐瞒,明明早已知情,却选择隐瞒、销毁数据、拒绝召回,直至事情闹到不可收拾。
而这种应对危机的方式,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为后续接手高田的其他企业,埋下了难以察觉的隐患,随时可能笼罩企业的未来。
坑完美国坑中国
高田破产后,其资产与部分业务被中国均胜电子旗下美国子公司KSS收购,本以为这次收购能帮助高田走出阴影、重新出发,却没想到,高田的数据篡改行为远不止于气囊。
2020年,接到举报后,均胜随即就对高田旗下工厂展开全面审查,审查结果令人震惊,高田生产的安全带与儿童安全座椅测试数据,同样存在长期且大规模的造假行径。
据均胜披露,自2000年起,高田便开始伪造安全带织带强度数据,问题产品数量或达900万条之巨,大量不达标产品流入市场,其中不乏涉及中国的部分。
尽管均胜方面着重声明,目前未发现这些安全带引发实际安全事故,但消息一经传出,日本国土交通省旋即发出预警,严令车企做好召回相关准备工作。这意味着,又一波跨国质量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高田这个全球知名品牌,靠着造假火了一把又一把,造假一旦根植于企业体系内,并不会因破产或收购而自动消失,它像一种工业病毒,随供应链扩散至全球,让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企业和监管机构共同承担后果。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日本汽车产业这些深刻的教训,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督与诚信文化,再大的产业规模也可能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之上。
日本汽车产业二十年来的造假历程,不只是个别企业的失信,更是一整套体系在成本、效率、竞争压力下的集体妥协。从油耗排放数据的美化,到安全组件的以次充好,这些行为短期内或许能换来利润,长远来看却严重透支了品牌信誉与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制造业的质量体系一旦出现漏洞,其影响必将跨境蔓延,这也提醒所有汽车制造国与消费国,必须加强质量监管协作、打破信息壁垒,建立更严格的缺陷产品追溯与问责机制。
如今日本汽车产业正在为这批造假潮付出沉重代价,不仅仅是巨额赔款和订单流失,更是“日本制造”光环的迅速褪色,唯有真正把品质视为生命线,把用户安全放在利润之前,才能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