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西来说」,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中,有以下考据:
「西晋王度上石季龙奏议曰:「汉明感梦,初传佛道。」『高僧传·佛图澄』其后历代人士,多从此说。
唐韩文公愈亦言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谏迎佛骨』一文,既为后人所传诵,故此说更认为定案。
然使永平年前未传佛法,则不但哀帝时伊存已授佛经,明帝时,楚王英已为桑门伊蒲塞(沙门优婆塞)设盛馔,知其时已多有奉佛者。
且即就此传说本身而言之,傅毅已知天竺有佛陀之教,即可证当时朝堂已闻有佛法。
此则不但南朝宋人范镇『东斋记事』已有此疑,即六朝人士,早持斯论,僧祐『弘明集后序』亦存有此意。」
根据史料考据,汤用彤先生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应在汉明帝以前,否则无法自圆其说:明帝前200余年哀帝朝,已存在佛经传授;明帝时,楚王英设盛馔供养优婆塞。
并且「明帝感梦」本身即漏洞百出。佛教称「明帝梦后向大臣问疑,大臣当即解梦,知天竺有佛陀之教」。则当时群臣,甚至朝野内外必定知道有佛教的存在。因此,东汉明帝时佛教始传入中国一说,不能成立。
尽管有其它史料证明佛教的传入更早(『三国志.魏书』裴松注/『魏略·西戎传』「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但大乘佛教仍杜撰「明帝感梦」伪史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并大肆传播,原因是佛教自身的政治合法性需要:
明帝是东汉.「中兴之主」,攀附皇家权威可提升佛教自身地位;且「感梦」象征天命神授,类似「河图洛书」式的本土儒家传统,便于大众接受。
在「明帝感梦」这个骗局中,可得以窥见大乘佛教典型的叙事策略:凡大乘经典,除必冠有「佛说」、「大方等」及「如是我闻」外,从编撰到成书必注「钦定」、「诏译」等权力背书,攀附皇权,证明自己的「正统」。「白马驮经」即因为勅建的洛阳白马寺是第一座与皇权发生关联的寺院而赋予了佛教「官方认证」的象征意义,因此成为「圣教西来」的关键节点。明帝后,无论其是否「感梦」,大乘佛教获得了公开传播条件,开始汉译佛经。
实际上,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而非东公元1世纪中叶的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感梦」是大乘佛教为寻求本土化合法性而构建的起源神话,这一现象类似其他宗教的「圣史」编纂(如基督教将传播归功于君士坦丁大帝),反映了宗教与权力相互利用的普遍规律。
大乘佛教惯用的「圣史」叙事,不仅是对外攀附权力的合法化工具,也是对内塑造信众认同的核心伎俩:一旦佛教的出现与皇权天命绑定,就会把质疑佛教等同于质疑国家与天命。
「白马驮经」的骗局,至今被现代佛教组织作为正史广泛宣传及引用,说明了人类历史,包括宗教史并非建立于「事实」,而是如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所说:「历史是权力的谱系学」。
明/丁云鹏/白马驮经图/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