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防卫装备厅(ATLA)对外透露,今年4月首度曝光的电磁轨道炮,已在7月完成海上实测,成功命中海上靶标,展现出精准打击能力。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国际防务圈和媒体关注。而《亚洲时报》就顺势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电磁炮削弱了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威力》的文章,将日本这次测试吹得天花乱坠,称这是日本首次实现舰载电磁炮海上发射,是“改写未来海战规则”的新突破。
文章还推测这款电磁炮的射弹速度接近7马赫,并大开脑洞的称它未来能够用来拦截中国、朝鲜和俄罗斯的高超音速武器,尤其针对中国东风-17高超音速滑翔弹和长剑-1000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字里行间都把它捧成“拦截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救星”。
文章还特意对比传统炮弹,宣称日本这款舰载电磁炮能补上导弹防御的短板,尤其是中段和末段拦截能力。
现阶段,日本的防空反导主要靠两层网——宙斯盾驱逐舰负责中段拦截,爱国者系统管末段防御。但这套系统问题不少:首先是拦截窗口太短,高超音速导弹飞得极快,眨眼间就冲过防御圈,根本来不及反应;
其次成本太高,一枚标准-3拦截弹要2790万美元,爱国者导弹也得400万美元一枚;而且中国导弹还带诱饵弹头、能多弹头分导(MIRV),很容易诱骗传统拦截弹;更关键的是防御有盲点,中段到末段的过渡阶段,留给日本的反应时间只有几秒,常常顾头不顾尾。
在《亚洲时报》看来,电磁炮正好能解决这些问题:它射速快、射高大,还能像机关枪一样连发,能弥补导弹的拦截空白。
传统炮弹靠火药推进,速度最快也就3到4马赫,射高顶多也就能达到1万多米,想用它末段拦截高超导弹,基本是白费力气;而电磁炮靠电磁力推动弹丸,速度能到6.5-7马赫,射高远超常规火炮,理论上能执行反导任务。而且它还能用可编程弹头,射出后散成上百颗金属球,像霰弹枪一样覆盖大片区域,拦截概率更高。
总结下来,文章的意思就是:有了舰载电磁炮,日本舰艇就能有效拦截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是的,因为电磁炮目前技术根本不成熟,还存在三大致命短板。
第一是供电储电要求太高。电磁炮发射需要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因此对供电系统和储能装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技术下,如何将庞大的电源和储能装置集成到舰船或车辆上,并满足其体积、重量和续航能力的需求,是一个重大挑战。
日本为了测试电磁炮,在“飞鸟”号上专门加装了2台大功率发电机和超级电容组,即便这样也没法连续发射。而要想实战列装,军舰供电和储能都需要做极大的加强,整个舰艇的设计也需要大改,但是获得的收益未必就比传统的导弹拦截能力强。
第二是弹丸太轻,威力不足。目前各国测试的电磁炮的弹丸普遍才几十公斤,看着速度的确很快,但是投掷量太有限了,毁伤能力不足,而且尺寸太小,不方便布置制导设备。高超音速导弹速度极快,而传统的无线电近炸引信配合破片战斗部的反应速度太慢,并不适合对付这种目标,所以就需要电磁炮的炮弹有制导能力,通过精确撞击来摧毁目标。而无法布置制导和修正装置,那拦截能力就需要大打折扣,这是致命伤。
第三是实际使用成本并不低。光是一发炮弹就需要数万美元,同时算上供电、储能、冷却系统等模块的成本,再加上长期运维费用,算下来全周期成本是相当高的。但实际的拦截能力却未必比得上导弹。
也正因为这些难题,中美在研究和测试后,都没有再进一步发展的意图。美国的电磁炮项目已经下马,中国的电磁炮也是短暂露面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两国的技术人员应该是都发现了电磁炮的使用成本和获得的收益实际是不成正比的,美国技术人员曾比喻目前的电磁炮是花费数百万美元投掷了一个手榴弹,没多大意义。
所以《亚洲时报》把日本电磁炮吹成“削弱中国高超武器的利器”,显然是忽略了技术短板和实用化难题。日本这次海上实测确实是个突破,但也只停留在“命中靶标”的基础阶段,中美两国也都早已实现,但是后续的供电、弹头威力、全周期成本这些核心问题才是系统的真正难点,所以日本的电磁炮距离真正具备列装作战的实用化还差得很远。
综合来说,日本想靠这么一款还没成熟的武器改写反导规则、拦截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现在看来更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是未来突破不了这些关键瓶颈,这款电磁炮恐怕成不了“救星”,反而会变成日本防务领域又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纸面利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