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全红婵,踏进大学校门。
这本是值得庆祝的圆梦时刻。
可入学才两天,刺耳的嘲讽就铺天盖地。
有人盯着开学典礼的视频阴阳怪气:
“暨大能开小学部吗?先教她认‘暨’字吧。”
更过分的是,直接扣上“文盲”“没教养”的帽子,仿佛冠军奖杯是偷来的。
拿8个世界冠军还换不来尊重?!
全红婵带金牌求学,反倒成了“原罪”。
这些带着恶意的声音,暴露的从来不是她的短板,而是偏见的丑陋。
先不说这话多伤人,事实早已啪啪打脸。
暨大招生网公示,全红婵是凭“国际级运动健将”身份保送的。
她早就从广东实验中学拿到了高中毕业证,根本不是没上过学的“文盲”。
还有人酸溜溜说她文化课肯定跟不上。
这话听起来简直可笑至极。
作为一名奥运冠军,全红婵7岁开始训练。
别的孩子在课堂背书时,她已在跳水池重复千百次起跳。
超人的毅力和智商绝对都是顶级的。
苏炳添作为体育学院院长,直接亮出了学校的方案:
成立“二沙精英班”,给全红婵这类冠军定制课程。
8年弹性学制,线上课、一对一辅导、比赛成绩能折算学分,学业训练两不耽误。
课程里有运动生物力学、媒体素养这些实用内容。
怎么看都不是“混学历”。
除了文化,全红婵的体重也成了攻击点。
“一个农民都懂控制体重,国家门面咋不注意?”
说这话的人,怕是不知道全红婵的难处。
她家人都是易胖体质,妹妹还因身材退役了。
为了比赛,她每天称重十几次,精确到克,教练都劝她别太紧绷,网友倒比教练还严苛。
更可笑还有“开学即退役”的猜测。
全红婵早参加了全运会宣誓大会,现在还在备战。
暨大离训练基地近,选这所学校就是为了方便兼顾两方。
苏炳添都说了,培养模式就是为了让运动员“鱼和熊掌兼得”。
那些无聊的质疑声纯属瞎猜。
想起《哪吒》里的话: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在某些人眼里,运动员就该只懂训练,拿了冠军也不配谈学业。
农村出身的孩子,再优秀也自带“没文化”标签。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发泄的垃圾桶。
全红婵用青春换国家荣誉,现在只想补节文化课。
这点心愿都要被泼冷水吗?
仔细想想,全红婵遭遇的恶意,不过是运动员饭圈化乱象的冰山一角。
更令人唏嘘的是“造神又毁神”的怪圈。
孙杨曾因打破世界纪录被捧为“泳坛神话”,粉丝将其神化为“完美偶像”。
可当禁赛风波出现,昔日追捧者瞬间化身批判者,连他的训练经历都被全盘否定。
傅园慧因“洪荒之力”成为全民宠儿,可当状态下滑无缘奖牌,嘲讽声立刻淹没了她曾为中国游泳拼下的荣誉。
这些案例里,运动员从来不是被尊重的个体,只是粉丝和网友寄托情绪、追逐流量的“符号”。
需要英雄时造神,不符合期待时毁神。
唯独忘了他们也是会受伤、会成长、会有短板的普通人。
要知道,公众对冠军的期待,该是对拼搏精神的认可。
而非用完美主义枷锁进行道德绑架。
全红婵的18岁,既有跳水池的荣光,也该有校园里的青涩。
既要有对奖牌的追求,也该有补回学业的权利。
少些苛责,多些包容吧。
我们该做的,
是守护她在课堂上的专注,期待她在赛场上的突破。
而不是用偏见筑墙、用流量围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