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全红婵,人们总会想起10米跳台上那个如精灵般的身影——14岁东京奥运会五跳三满分打破世界纪录,此后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金牌拿到手软,2024年巴黎奥运会再揽两金,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这个从湛江农村走出的姑娘,用极致的“水花消失术”书写了跳水界的传奇,也成了无数人心中“努力就能改写命运”的最佳榜样。
图源:网络
如今,刚满18岁的全红婵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青春期身体发育带来的体格上的变化,让她在2025年的各项赛事中出现状态起伏,外界越来越关注她“下一站该往哪走”的话题。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回望中国体坛那些曾站在巅峰的前辈,早已用各自的人生轨迹,为她展现了多条可借鉴的道路。
坚守赛场,继续跳水
第一条路,自然是继续坚持跳水。
对全红婵而言,若选择继续留在10米跳台,无疑需要直面巨大的挑战。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诸多前辈早已用经历证明:身体发育的“关卡”,对运动员生涯的确会是巨大威胁,但同时也可能会是重新出发的契机。
图源:网络
全红婵的师姐,“跳水女皇”郭晶晶的经历,便是最生动的例子。当年郭晶晶进入青春期时,也曾因体重增加导致动作稳定性下降,屡次在重大赛事中失利。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和教练团队制定了“科学训练+精准饮食”的双重方案:每天清晨提前一小时到训练馆进行有氧训练,通过游泳、跳绳强化体能,同时针对性加强腰腹核心力量训练,让身体在增重后依然能精准控制翻腾节奏;饮食上,她主动戒掉最爱吃的巧克力和甜食,三餐严格按照营养师的搭配,保证优质蛋白摄入的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比例,即便外出比赛,也会提前与餐厅沟通菜品做法,确保饮食不偏离计划。凭借这份自律与坚韧,郭晶晶用一年半的时间重新适应身体变化,不仅重返巅峰,更在后续的三届奥运会中斩获4金2银,将“跳水女皇”的传奇延续了十余年。
郭晶晶 图源:网络
全红婵如今的处境,与当年的郭晶晶有着几分相似,但她也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优势:比郭晶晶当年更年轻。更小的年纪意味着更强的身体调节能力。如今全红婵已开始挑战男队专属的高难度动作5255B,若能像郭晶晶那样沉下心来,将体重增加这一劣势转化为力量方面的优势,她完全有可能在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重新开辟属于自己的“全红婵时代”。
伏明霞也是如此。14岁成为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后,也曾因身体发育短暂退役,可复出后依旧在亚特兰大、悉尼奥运会上连夺金牌。真正的强者,从不是永远站在顺境里,而是在风浪中学会调整船舵。若全红婵选择坚守,我们不必太过担心,只需给这个曾创造奇迹的姑娘一点时间,看她如何用赛场上的韧劲,再次书写惊喜。
伏明霞 图源:网络
转身执教,照亮后辈
如果选择不继续在赛场拼搏,全红婵也依然可以为中国的跳水事业尽力。最直接的路径便是转型成为教练。而她想必会成为最懂年轻运动员的“引路人”。
全红婵是从农村体校一步步走到世界之巅,太清楚少年运动员在追梦路上会遇到哪些迷茫——训练瓶颈期的自我怀疑、比赛前的紧张焦虑、面对外界期待的压力——这些她都亲身经历过,也正因如此,她的教导会带着独有的温度与共鸣。
放眼中国体坛,从不缺这样“用自身经历当教材”的优秀教练。
比如乒乓球名将王楠。她退役后,没有选择远离赛场,而是投身青少年乒乓球教育。她创办的乒乓球学校里,有不少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王楠从不用“世界冠军”的身份施压,而是陪着孩子们一起训练、一起吃饭,用自己的故事化解他们的困惑。有个小队员因连续输球萌生退意,王楠没有讲大道理,只是拉着他坐在训练场边,回忆自己刚进省队时,因一个发球动作不标准,被教练罚练一下午,直到手腕酸痛仍咬牙坚持的经历:“输球不可怕,怕的是不敢再拿起球拍。我当年比你输得还多,但每次都告诉自己,再练一次就有进步。”后来这个小队员不仅坚持了下来,还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斩获铜牌。王楠常说:“我走过的弯路,能让孩子们少走一步,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王楠 图源:网络
全红婵若成为教练,必然也会带着这样的“共情力”。她可以用湛江体校的经历告诉孩子们,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我当年每天要跳几十次水,练到晚上胳膊都抬不起来,可一想到能去更大的赛场,就又有了力气”;她可以用奥运会前的紧张经历,教孩子们调整心态——“第一次参加奥运时,我也躲在训练馆角落深呼吸,后来想通了,专注动作本身,比纠结结果更重要”。
更难得的是,全红婵对跳水技术有着极致的理解。她的“水花消失术”之所以惊艳,在于对入水角度、身体姿态的精准把控,这些通过无数次训练练就的“细节密码”,若能传递给年轻运动员,或许能帮他们更快找到技术突破的关键。就像周继红教练,当年退役后将自己对跳水的理解融入训练,培养出郭晶晶、吴敏霞等一批奥运冠军。全红婵若能接过这根接力棒,说不定会成为中国跳水队的“新一代育苗人”,让“梦之队”的星光延续下去。
转型产业,开辟新的“赛场”
除了赛场与训练场,全红婵在体育产业领域同样潜力无限。她的名字早已超越了运动员的标签,成为自带正能量的“国民符号”。不同于很多爆红的网红,全红婵的影响力不是转瞬即逝的热度,而是源于一次次完美表现、一次次真诚表达积累的信任。而不少前辈早已证明,如何将这份信任转化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力量,是另一种意义的“夺冠”。
李宁的跨界之路,堪称体育人深耕产业的典范。退役前,他是体操赛场上的“全能王子”,拿遍国内外大赛冠军;退役后,他没有困在奥运冠军的光环里,而是瞄准了当时尚在起步的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创立了“李宁”品牌。创业初期,他遭遇的质疑声从未间断过:“一个运动员懂什么做生意?”但李宁凭着对体育的深刻理解,走出了一条“专业+情怀”的路。他知道运动员最需要什么——为体操运动员设计更贴合动作的体操服,为篮球运动员优化球鞋的缓震性能;他更懂如何让体育走近大众——通过赞助校园赛事、推出平价运动装备,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专业体育用品的便利。如今,“李宁”不仅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龙头企业,还赞助了无数国内外赛事,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一面旗帜。
李宁 图源:网络
全红婵若进入体育产业,或许也可以循着这样的思路,将自己的影响力转化为实际价值。她可以推动青少年跳水运动的普及——联合地方体校设立“全红婵公益跳水训练营”,为农村孩子提供免费训练机会,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跳水;她也可以参与专业装备研发——作为最懂跳水的人,她能精准反馈跳水体操服的舒适度、跳水板的弹性需求,帮助品牌推出更贴合运动员需求的产品;她还可以助力全民健身——拍摄跳水科普短视频、参与“全民游泳计划”推广,用自己的号召力让更多人爱上运动。
苏炳添的尝试也值得借鉴。退役后,他不仅在暨南大学任教,还参与体育科技公司的研发,将自己的运动数据转化为科学训练模型,帮助更多亚洲短跑运动员突破瓶颈。全红婵同样可以跨界融合——与运动生物力学团队合作,建立“全红婵跳水动作数据库”,为年轻运动员提供精准的训练参考;或者参与体育赛事运营,用运动员的视角优化赛事流程,让跳水比赛更具观赏性与专业性。这种“深耕”,不是简单的商业代言,而是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与科技融合,帮助体育项目更好更快地发展。
苏炳添 图源:网络
拥抱多元,解锁人生新可能
当然,全红婵的未来,也从来无需被“体育”定义。运动员生涯是她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章,但绝不是全部。运动员的黄金期或许有限,但人生的可能性无限。就像郭晶晶从跳水女皇到公益达人,李宁从体操冠军到企业家,他们的人生价值从未被困在“体育”之中。全红婵的珍贵之处,从来不是“能拿多少金牌”,而是那份在逆境中坚持、在光环下清醒的品质——这份品质,无论放在哪个领域,都能让她发光。中国体坛有太多前辈在退役后跳出“舒适圈”,在全新领域绽放光彩,为她提供了另一种人生参照。
“体操公主”刘璇的转型之路,充满了“敢闯敢试”的勇气。退役后,她没有选择熟悉的体育领域,而是走进大学校园攻读新闻传播学。刚开始,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她面临诸多困难——上课记笔记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写论文时常常无从下笔。但她把训练时的韧劲用到学习上:每天提前两小时到教室预习,课后缠着老师同学请教问题,甚至把专业课知识点整理成“训练计划表”,像打磨体操动作一样反复记忆。毕业后,刘璇跨界进入娱乐圈,从出演电视剧到主持节目,虽也屡受质疑,但她始终保持“踏实做事”的态度。如今,她不仅在演艺界站稳脚跟,还创立了自己的母婴品牌,成为“跨界成功”的范本。
刘璇 图源:网络
全红婵如今已进入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学习,这为她的多元发展埋下了伏笔。若她想跳出“体育圈”,大学时光便是最好的探索期:对传媒感兴趣,可选修新闻学、传播学课程,未来成为体育解说员;对商业感兴趣,可学习市场营销、管理学,未来参与体育品牌运营,甚至创立自己的品牌;若能沉得下心研究,也可深耕学术,研究运动训练学,为中国跳水事业的理论发展贡献力量。
图源:人民日报
全红婵的下一站,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她可以继续在跳台上逐浪,也可以转身成为教练、深耕产业,甚至跳出体育圈拥抱全新人生。我们能做的,不是替她规划路线,而是带着当初为她喝彩的真心,安静地站在她身后——就像期待她在跳台上的完美一跃那样,期待她用自己的脚步,走出一条属于全红婵的、独一无二的路。毕竟,这个曾在10米跳台上创造奇迹的姑娘,拥有足够的能力,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另一个精彩的奇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