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老师臻选(红河湾艺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年前,张九龄笔下的中秋是清辉遍洒人间的温柔,是跨越山海的相思与团圆。它本该是案头一盏清茶、盘中一块素月般的月饼,是家人围坐时的絮语家常,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文化图腾。可如今,当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这个承载着千年诗意的节日,正被一层又一层虚荣的包装裹挟,在喧嚣的物质狂欢中,渐渐失却了原本的澄澈与温度。
一、吃喝玩乐:一场失控的消费盛宴
中秋的烟火气,曾藏在巷弄里飘来的桂花糕香,藏在家人亲手烹制的一桌家常菜里。而今,它却更多地与“奢华”“排场”挂钩,沦为一场失控的消费狂欢。
餐厅里,为了彰显“重视”,一桌桌宴席堆叠如山——清蒸蟹、烤乳猪、鲍鱼汤……菜品多到摆不下桌面,可真正动筷的不过寥寥几样。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显示,中秋假期全国餐饮行业日均浪费食物总量超5万吨,这些被倒掉的饭菜,足以让200万人口的城市吃上整整一周。餐桌上的杯盘狼藉,不是节日的丰盛,而是对资源的漠视;酒店里,千元一晚的“中秋限定套房”被抢订,即便只是多了一份月饼和一束桂花,也有人为了“过节的仪式感”甘愿买单。
商场里,促销海报铺天盖地,“中秋特惠”“限量礼盒”的标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有人为了凑满减买下并不需要的家电,有人因“节日必须穿新衣”的念头购入数套服饰,最后这些冲动消费的产物,要么在角落积灰,要么被低价转卖。当过节变成“过钱”,当团圆的温馨被消费的焦虑取代,中秋的意义,早已在这场物质漩涡中被稀释。
二、月饼:甜蜜外壳下的浪费困局
月饼是中秋的灵魂符号,本该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细腻滋味。可如今,它却成了“中看不中吃”的摆设,在添加剂与奇葩口味的裹挟下,沦为浪费的重灾区。
为了让月饼在货架上“保鲜”更久,厂家不惜添加大量防腐剂、甜味剂与色素。市场监管总局每年中秋前的抽检数据显示,约8%的月饼存在添加剂超标问题——有的防腐剂含量超出国家标准2倍,有的色素用量远超安全阈值。这些月饼,看起来色泽鲜亮、花纹精致,可入口只剩化学合成的甜腻,咬一口便让人皱眉,最终只能被扔进垃圾桶。据统计,每年中秋过后,全国被丢弃的不合格或无人食用的月饼,重量超过1.2万吨,相当于300万棵小麦的产量。
更荒诞的是“猎奇式创新”:韭菜鸡蛋馅、辣条馅、螺蛳粉馅的月饼层出不穷,商家用“新奇”做噱头,却全然不顾口味是否契合大众需求。去年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奇葩口味月饼的退货率高达65%,大多数消费者买回去只是拍张照发朋友圈,便将其束之高阁。当月饼从“舌尖的美味”变成“朋友圈的道具”,这份本该承载思念的食物,便成了对食材与匠心的辜负。
三、包装:华而不实的资源消耗
如果说月饼是中秋的内核,那包装便是包裹它的“外衣”。可如今,这层“外衣”早已变得臃肿奢华,成了吞噬资源的“饕餮”。
尽管国家早已出台标准,规定月饼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包装成本不得高于产品售价的15%,但仍有商家钻空子——皮质礼盒里套着金属托盘,托盘里垫着丝绸衬布,衬布下才是独立包装的月饼。某市场调研显示,部分高端月饼礼盒的包装重量是月饼本身的3倍,一盒售价888元的月饼,光包装成本就占了500元。消费者买的不是月饼,而是一个“能撑面子”的盒子。
这些包装的命运,大多是“一次性”的:节日过后,皮质盒被丢进垃圾桶,金属托盘因回收成本高被闲置,丝绸衬布成了无用的摆设。据中国包装联合会数据,每年中秋期间,全国产生的月饼包装废弃物超20万吨,相当于砍伐6000棵成年树木,这些废弃物中,仅有不到10%能被有效回收。当精美的包装变成污染环境的垃圾,当绿色资源为虚荣买单,中秋的“仪式感”,早已变了味。
四、营销:夸大宣传下的信息泡沫
为了在中秋市场分一杯羹,商家的营销手段早已突破“宣传”的边界,沦为夸大其词的“信息轰炸”,制造出大量无用的信息泡沫。
电视里、短视频平台上,明星拿着月饼礼盒宣称“采用千年秘制配方,含十几种珍稀食材,吃了能养生美颜”;直播间里,主播声嘶力竭地喊着“限量1000份,错过再等一年”,可实际上库存充足,所谓“珍稀食材”不过是普通的核桃仁与芝麻。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每年中秋期间,关于月饼的虚假宣传投诉量超3000起,这些营销信息不仅误导消费者,更浪费了社会公共传播资源——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中秋前后,用户日均刷到的月饼广告超20条,其中80%的信息毫无实用价值,只是重复的“促销话术”。
当营销变成“忽悠”,当真实信息被虚假宣传淹没,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广告中失去判断,只能盲目跟风购买。这场由商家主导的“信息狂欢”,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让中秋的文化内涵,被商业铜臭层层掩盖。
五、攀比:虚荣心驱动的消费陷阱
中秋送礼,本是“礼轻情意重”的温情表达,可如今却成了一场比拼“价格”与“档次”的虚荣心竞赛,将许多人拖入消费陷阱。
有人为了在亲戚面前“有面子”,咬牙买了单价2000元的进口月饼礼盒,即便自己每月工资只有5000元;有人看到同事送领导的礼盒是“黄金镶嵌款”,便立刻跟风购买更贵的产品,生怕“落于人后”。某调查机构数据显示,中秋期间,有62%的消费者表示“送礼预算比去年增加”,其中45%的人是因为“怕被别人比下去”。更有甚者,为了凑齐“有档次”的礼品清单,不惜透支信用卡、借网贷,节日过后便陷入还款焦虑。
当送礼变成“比阔”,当亲情友情被价格标签衡量,中秋的“团圆”便多了几分功利,少了几分真诚。那些被虚荣心驱动的消费,不仅浪费了个人财富,更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物质的攀比中变得冰冷。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的本质,从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秋思”的传递,是亲情的凝聚,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当我们剥开虚荣的包装,会发现真正的中秋,藏在妈妈亲手做的月饼里,藏在家人围坐的闲聊里,藏在抬头望见明月时的那句“月色真好”里。
愿我们能摒弃过度消费的浮躁,放下攀比的虚荣,让中秋回归本真——不再被包装束缚,不再被营销裹挟,只留下月光的温柔、团圆的温暖,让这个千年节日,重新焕发出诗意与温情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