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安踏“廉洁安踏”公众号的一则通报直接炸了职场圈——74名员工因严重舞弊被强制辞退,46人(含1名总裁级、14名总监级)移交司法机关,涉及金额超3000万元。
安踏的“反腐成绩单”:从总裁到基层,一个都没放过
今年一开年,安踏就把“整治高风险领域”写进了年度战略,从1月到8月底,这场“廉洁风暴”刮得毫无死角:
员工处理:74人因“踩红线”(比如采购吃回扣、合同造假、内外勾结)被直接开除,其中46人涉嫌刑事犯罪,连总裁级的“大领导”都没逃过;
合作方清理:45家“问题供应商”被永久拉黑,哪怕是合作了10年的老伙伴,只要涉及“利益输送”,说踢就踢;
离职追责:3名已离职员工被倒查在职时的“猫腻”,哪怕人走了,账也得算清楚。
3000万元的涉案金额,差不多是安踏一个中型分公司一年的净利润。用内部员工的话说:“这次不是‘杀鸡儆猴’,是‘连鸡带猴一起杀’。”
中国企业反腐:从“捂盖子”到“掀桌子”,越来越硬气
安踏的狠劲,其实是中国企业“反腐态度”的缩影。就在它通报的前一周,字节刚处理了100人,其中18人被实名曝光、8人移交司法;
腾讯今年上半年的反腐通报里,涉及的员工从基层销售到中层管理者都有;京东更狠,把“廉洁”写进了员工手册第一页,每年强制搞“全员廉洁培训”,连新员工入职第一天都得学“不能拿供应商的一针一线”。
对比国外某些企业“家丑不可外扬”的做法(比如怕影响股价先压着不报,或者用“个人行为”轻轻带过),中国企业的“反腐逻辑”完全变了——不是“怕丢面子”,而是“怕丢里子”。就像安踏内部人士说的:“今天对腐败心软,明天就会被腐败拖死。”
反腐不是“整人”,是给企业“换颗干净的心脏”
很多人觉得“反腐”是大企业的“专利”,其实不然。我有个开小建材店的朋友,去年因为采购吃回扣多花了10万,差点倒闭。他说:“以前觉得‘反腐’是大企业的事儿,现在才明白,小公司要是出了内鬼,死得更快。”
安踏的聪明之处,在于把“事后算账”变成了“事前防患”。比如它搞的“阳光采购平台”,所有供应商报价都得公开,你报100块,别人报90块,系统直接把低价的排前面;合同条款改一个字都得经过三道审批,采购经理想单独签字?门都没有。用技术把“权力关进笼子”,比单纯“处理人”更管用。
反腐的终极意义:给消费者“交个底”
其实,安踏这次“挥刀”,本质上是在给消费者“兜底”。你想想,要是企业里全是吃回扣的、做假账的,消费者怎么会相信你的产品?比如你买安踏的鞋,要是知道“采购部拿了供应商的回扣,用了劣质材料”,你还会买吗?
安踏的逻辑很简单:廉洁不是“成本”,是“竞争力”。消费者买的不是“牌子”,是“信任”——你内部没问题,我才敢放心买你的产品。就像网友说的:“安踏这次反腐,比打10个广告都管用。”
内鬼最可怕的,是毁了企业的“根”
有人问:“内鬼吞了3000万,安踏亏大了吧?”其实,比起钱,更可怕的是“信任崩塌”。要是企业里全是“捞快钱”的人,认真干活的员工会寒心,消费者会失望,最后企业就算再大,也会慢慢垮掉。
安踏这次的狠劲,其实是在守住自己的“根”——诚信是企业的命,要是命没了,再大的盘子也没用。
你觉得企业里的“内鬼”最可怕的是什么?是吞了公司的钱?还是毁了企业的诚信?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