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鸡肋”这个典故应该都有印象。
曹操传达军令“鸡肋”,杨修就告诉夏侯惇曹操这是要退兵了,因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然后,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杀了!
实际上,在正史的记载中,情况与小说大致差不多。只不过,曹操当时并没有杀死杨修,杨修是后来因为“交构”的罪名才被杀的。(见《三国志.武帝纪》引《九州春秋》)
汉中,如此紧要之地,为何会被曹操视为“鸡肋”呢?
要知道,为了汉中,年事已高的老爷子两次亲自出征,拼了老命来争夺,为何最后又称这不过是“鸡肋”呢?
难道,曹操仅仅是因为战事不利,自己找个退兵的借口而刻意贬低汉中的重要性吗?
当然不是!
地位重要的汉中成为所谓“鸡肋”,既是曹操的评价,更是曹操占据汉中期间经营的思路!
汉中极为紧要的战略价值
汉中,可能是当时影响天下格局最重要的地区,没有之一。
对曹操来说,尤其如此!
1、地缘上,汉中已是曹操实现统天下梦想的唯一突破口。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上游盆地,北接关中,南通巴蜀,东接荆襄,西控陇右,是连接中国西北和西南的咽喉所在!
曹操若要一统天下,则汉中是最佳突破口!
在东面和中部,无论是在淮南还是荆州,尽管双方战线漫长,但除非曹操真的建立起强大的水军,否则,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无汉中则无蜀矣。——《三国志.法正传》
只有在西面,控制汉中,可下巴蜀,占据长江上游,然后顺流而下,一切迎刃而解!
2、当时的汉中,完全可以成为优质的攻防基地。
汉中盆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而在汉末,一则关中等地人民逃避战乱赶来;二则张鲁治理有方,汉中的经济更为发达了。
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三国志.张鲁传》
因此,当时的汉中,完全可以提供充足的粮草补给,成为战略进攻的基地!
可以说,无论是地缘上,还是经济上,汉中都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曹操曾经费了老鼻子劲,也要拿下汉中!
费尽力气,夺取汉中
215年三月,曹操亲自率军西征。
虽然曹操一辈子打了很多仗,但攻汉中之战走的这一路却绝对是最艰苦的之一,可能只有当年远征乌桓与之相当。
曹操自关中出发,取道陈仓、散关、河池、武都氐,才抵达阳平关!
沿途都是险峻山路,即便从中途的武都算起,也是“山行千里”,十分艰苦。
而且,沿途的氐人不欢迎曹军过境,阻塞道路!曹操是一路打一路走过去的!
人马过来就很累了,那运送粮草就更加艰难了!
当时,曹操以关中、河东为粮草供应基地。
尽管地方官员为了运输军粮想尽办法,但由于路途遥远而艰难,沿途运夫消耗的粮食很多,所以,曹操在阳平关时还是因为粮尽而生退兵之意!
六十岁的老人,爬山涉水,费了如此大劲,就为夺下汉中,不可谓不尽力!
何况,为了远征汉中,曹操在全局上还冒了相当的风险。
孙权以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若非张辽、乐进、李典的神勇发挥,合肥这一东线要点几乎丢失!
宁可冒着东线失利的风险,撑着六十岁的身体爬山涉水,就是为了夺取汉中!
对于汉中的重要性,曹操是看得多么清楚呀!
然而,在汉中尚未得手时,曹操的想法就有了一些改变。
“妖妄之国,何能为也?”:曹操的新认识
在攻打阳平关时,曹操攻击不利,乃发出叹息:此妖妄之国,何能为也?
很多朋友认为这是曹操军粮将尽,有退兵之意,就为自己提前找无功而返的退兵借口。
确实很可能如此。
然而,即便只是一个借口,曹操用“妖妄之国”一词,就说明曹操对汉中有了新的认识。
1、交通不便,难以发挥曹操的实力优势。
曹操是在军粮将尽时发出此言的。
如前所说,为了打好这一仗,曹操在物资上调用的力量是比较大的,地方官也表现出色,但即便如此,仗没打多久就没有粮草了。
这也意味着,曹操很难将外面的物资运进来。
如此,要以汉中为基地进攻,基本上只能依靠汉中本地的物资!
而要防御汉中,外界的援助力量也很难进来,也很容易被敌人“断绝内外”,也只能主要依靠本地的资源!
曹操的地盘虽大,人口虽多,但无论攻守都只能依靠汉中一地,根本发挥不出来!
2、难以治理。
接下来,是曹操的字面意思:妖妄!
在古语中,所谓妖妄,就是指异端邪说。
当时的汉中,张鲁建立的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汉中之民,深受张鲁“五斗米教”的影响,都是信徒。
对这样的民众,收编过”青州黄巾“的曹操是非常清楚的。
一句话:他们很难接受曹操的法度!
如果让他们像青州军一样安置在核心区可能还好控制,如果把他们留在这个地方,恐怕很容易作乱!
看起来,对曹操来说,汉中远远没有看起来那么还用!
那么,曹操能如何适当的来下汉中这一步棋呢?
这首先与曹操接下来的战略选择有关。
战略调整一:暂停战略进攻
曹操拿下汉中后,司马懿、刘晔提出建议:刘备刚刚得到西川,人心未附,我们已经得到了汉中,应该立刻南下,趁机灭之!稍迟一点,诸葛亮善于治理,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蜀地人民安定以后,就不可侵犯了!今日不取,必为后忧!
然而,曹操不从: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过了七天,据蜀地投降的人称,蜀中一天数十次惊恐,守将即便斩杀了乱者也不能安定!
曹操再问刘晔:现在可以去打刘备吗?
刘晔回答:现在已经小定,不可以进击了。
曹操何以不继续进击,刘晔何以判断刘备已经小定,我们没有明确的答案(大约是法正所说的“内有忧逼”),但是,唯一明确的答案是:到此时,曹操、刘晔等人,都认为刘备”不可击“了!
此时,曹操亲征的大军已经到了汉中,而且已经完好地接收了张鲁留下的府库资源;此时,刘备最多也就是“小定”···
亲征之军已在门口不击,难道过段时间再重新千里迢迢跑来再击吗?“小定”不击,今后“大定”了难道可以击吗?
显然,此次放弃进攻刘备,显然是一次阶段性的战略决策:暂停战略进攻了!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曹操回军邺城,并且开始了对汉中的调整。
第一次迁徙汉中人口:汉中暂时失去了成为战略进攻基地的价值
曹操采纳张既的建议,下令将汉中数万户迁徙到三辅地区。
虽然有史家认为,此时迁徙的人口,包括了许多氐人,汉中居民并不多,但是,这一决策,却代表着曹操暂时放弃了以汉中为战略进攻基地的想法。
曹操的核心区距离汉中、巴蜀很远,而接近汉中的关中地区当时因为战乱而人口稀少,曹操如果有在较短时间内进攻巴蜀的打算,自然应该大力经营汉中,强化汉中地区的经济。
而在农耕时代,尤其是在人口大量损耗的汉末时期,人口就是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没有人口,汉中的农耕条件再好又有何用呢?
曹操开始将汉中人口迁走,是自行减损汉中地区的生产力以充实三辅。
可见,曹操确实放弃(至少暂时放弃)了以汉中为战略进攻基地的念头。
汉中对曹操的第一个重要价值,不复存在了!
不过,曹操还是留夏侯渊、张郃等人率军4万在汉中。
毕竟,保有汉中,还是意义非凡的。
一来,汉中毕竟是巴蜀的门户,“无汉中则无蜀矣”,只要保有汉中,将来条件成熟时,仍然要以之为基础南下。
二来,从防御的角度来说,汉中可以做你曹操进攻巴蜀的基地,又何尝不能成为刘备北进的基地呢?保住汉中,则刘备难以在西线有所作为!
所以,还是要保住汉中。
只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保有汉中的成本,变得无法承受了!
保有汉中的成本,变得难以高企
218年,刘备发起了对汉中的进攻。
想要保住汉中的曹操,立刻到长安治军,准备援助夏侯渊。
然而,这一治军,就治了半年多!
上一次打汉中,曹操是在征濡须后迅即转入西征的,几乎没有什么耽搁。而这一次,却慢悠悠准备了半年多!
这是因为:由于进军汉中的成本太高,曹操已经吃不消了!
比如,为了支援汉中作战,曹操加重了对南阳地区的征发,结果引发了宛城侯音之乱!
汉中固然重要,但倘若保有汉中而使内地民众难以承受引发社会危机,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此时汉中的“价格”,太贵了!
战略调整二:破坏汉中成为刘备北进的基地价值
治军半年后,曹操姗姗来迟。
如果守得住的话,肯定还是希望能守得住呀!
然而,曹操的弱点,完全被刘备吃准了!
刘备呵呵一笑:虽曹公亲至,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汉中之战,刘备是进攻方,曹操是防守方。
一般来说,进攻方要想方设法寻求决战,防守方要摆大巴跟你耗。
可是,曹操到来后,进攻方的刘备却摆起了大巴,凭险要与曹操耗了起来!
因为:刘备很清楚,曹操耗不过他!
这个反常非常鲜明地表明:汉中之地,甭管你在行政区域上划到哪里去,他在地缘上天然与巴蜀连为一体!
汉中,注定要成为巴蜀的屏障了,这几乎已经不可避免。
而曹操要做的,是不能让汉中成为刘备下一步北进的良好基地!
因此,曹操开始组织了更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这一次,近半人口被迁走了!
由此,刘备在汉中“得其地不得其民”,汉中遭到了巨大破坏!
其后,刘备汉中大胜后,不但不能顺沔水东下而与关羽会攻襄樊,反而要回军成都,就因确实粮草紧张!
而以后诸葛亮虽然在汉中屯田,但北伐仍然多依赖巴蜀输送来的资源,大大增加了运输压力和成本,其北伐屡屡受困于粮草,其源也在于此!
“鸡肋”
随着汉中人口逐渐被迁徙,对曹操来说,汉中真的如同“鸡肋”了。
汉中既已不能成为曹操继续南下进攻的基地,而作为刘备北进的进攻基地也大打折扣了!
而当地的人口,也大批被迁徙走了!
何况,要继续保有汉中,曹操又要承受承受不起的成本!
毕竟,如果汉中继续在汉中耗下去的话,不只是内地的动乱会起,东面的孙权、关羽也很可能趁势北进呢!
得到他,利益有限;失去他,危害可控;保有他,成本高昂···这就是食之无味!
然而,汉中对刘备来说意义可就大了!
虽然汉中暂时难以成为继续北进的优质基地,但是,得到汉中,刘备的防线就推到了秦岭,彻底具备了鼎足而立的基础!
就这么把汉中丢给刘备,曹操自然也不甘心!
这就是弃之可惜!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鸡肋,鸡肋!
当时,曹操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由于北方受到战乱破坏严重,尤其是关中地区一度“二三年间不复有人迹”,经济力量远不如地图上看起来那么强大!
这种情况下,要克复秦岭、大巴山的阻隔而深入西南,与建立强大水师下江南一般,都是不具备条件的!
所以,汉中虽得,但曹操事实上无法因之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汉中事实上一时间无法发挥其南下跳板、基地的作用。
而从地缘上来说,汉中与巴蜀自成一体!曹操要进入汉中,物力、精力的消耗,都远远大于刘备!曹操实力虽强,但与刘备争夺汉中会非常吃亏!
因此,单纯地争夺汉中之地,并非明智之举;提前迁徙人口,转移生产力资源,是当时曹操虽然无可奈何但又不失明智的选择!
曹操冒着高龄爬山涉水,拼了命要拿下汉中,是因为他一统天下的雄心!
最后喊着鸡肋退军,是因为当时的历史大势:一统天下的条件尚不成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