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好纸质的、印刷的、由文字符号为载体的图书,出版业在过去一年拍摄了88000条视频,耗资5000000元,极大丰富了新媒体内容,培养了1000000名忠实的视频爱好者,以及2000位忠实图书读者。不过,也让50000个图书读者脱粉,他们发现,刷视频也可以取代阅读。”
不久之前,@晓行夜宿 这条段子在豆瓣引发热议,出版业为短视频平台做嫁衣的辛酸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现实可能比段子更加残酷。随着今年团播引发全民娱乐狂欢,书业也不得不跟上这趟流量快车,部分出版社甚至全员参与,开启团播卖书的新时代。
然而,直播卖书带来的流量红利正在快速消退。北京开卷数据显示,6月份内容电商(短视频+直播)码洋同比增速已经降至3.71%,彻底告别过去几年的高歌猛进。是否由于图书读者脱粉的速度远高于吸粉速度?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继续狂卷短视频、直播已经是一条死胡同。
另一位出版从业者@魔云兽 的豆瓣日记《工作到了最最难的时候》,也收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做了很多广告视频,有的卖一百本,但大部分是一本也不卖,挫败感很强,给人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无力感。”面对算法推荐这台难以捉摸的“老虎机”,很多创作者都会感到同样的挫败无力,只不过图书内容更加“吃亏”而已。
不只是编辑,也有越来越多读者希望逃离算法的操控,只是他们能够在哪里重新相遇?图书行业是否应该放弃在短视频平台“大海捞针”,专注于服务一小撮纸质书忠实拥趸。图书品牌、编辑和读者之间,能否建立起一种更紧密、古典的深度连接,以类似会员制或俱乐部的形式?短平快的视频直播卖书失灵之后,或许应该换一种思路来绝地求生了。
比如,下面的25本新书,出版方如何能让忠实读者第一时间看到,以发送书摘、书评的方式引发他们的兴趣?我们相信,读者也有深度了解新书内容的需求,而网上几乎找不到可供试读的样章。如果图书营销能从短视频平台的无目的吆喝,转向针对目标读者的定向触达,是不是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开行业困局?
01
老年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La Vieillesse
译者:孟玉秋
出版年: 2025-8
《老年》是波伏瓦并肩《第二性》的社会观察和研究经典,作者将视线投向“老年意味着什么”以及“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从历史、文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等角度探讨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对老年的看法和观点,指出关于老年的诸多“神话”或刻板印象由何而来;同时着力于描绘老年人的境况和他们的生存状态,揭示出老年的真实面貌,剑指人类文明的顽疾,深刻批判了被精心掩盖的剥削制度,探讨了哪些是老年本身不可避免的状况,我们能够以什么样的代价来减少这些困难,以及我们目前所生活的社会对他们负有何种责任。
02
捕云记
作者: [日]多和田叶子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野spring
原作名: 雲をつかむ話
译者:蕾克
出版年: 2025-8
“我有个怪癖,会飞快地迷恋上与众不同的怪人。”
本书为长篇小说,由12个独立且联系紧密的篇章构成。故事的开端,一个年轻男子为了买双语诗集,来到了“我”在德国易北河畔的住所。他希望用日本纹样的纸包好并系上丝带,送给自己的女友。就在“我”找包装纸的时候,男子消失了。一年之后,男子从监狱寄来一封信,其中写到,他其实是某起案件的“凶手”……
03
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
作者: [美]琼·狄迪恩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原作名: 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
译者:许晔/张之琪/周子寰/董牧孜/傅适野/徐亚萍
出版年: 2025-8
“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公主被囚禁在领事馆。拿着糖果的男人引领孩子们走向大海。十六楼窗沿上的裸体女人是实在厌倦了活着呢,又或者她其实是一个暴露狂?人们会有兴趣知道答案。
我们在自杀的故事里寻求宗教训诫,在五人遇害的谋杀案里寻求社会和道德上的教训。我们解读自己看到的一切,在多种选项中挑选最说得通的那个。我们,尤其当‘我们’是作家时,完全是依靠为散碎的画面强加一条叙事线,借由‘观念’来定格不断流动的幻影,亦即我们的真实体验,才能生活下去的。
至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这样生活的。但我现在要谈的是另外一段时间,我开始怀疑我给自己讲过的所有故事的前提……”
“新新闻主义”先驱琼·狄迪恩非虚构作品合集,完整收录《懒行向伯利恒》《白色专辑》《萨尔瓦多》《迈阿密》《亨利去后》《政治虚构》《我的来处》《南部与西部》。
04
我该如何写作
作者: [法]埃莱娜·西苏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新行思
原作名: Entre l'écriture
译者:焦君怡
出版年: 2025-8
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 1937— ),作家、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于1937年生于阿尔及利亚,母亲是从德国逃出的流亡者。她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研究者、欧洲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参与了巴黎第八大学的创办,并于1974年在这里设立了女性问题研究中心,是全球最早的几个女性问题研究中心之一。
《我该如何写作》汇集了西苏从1975年到1984年写作的关于“阴性书写”的六篇文章,论及西苏在博士论文中研究的乔伊斯、她钟爱的巴西作家李斯佩克朵、日本画家葛饰北斋。“我以女性的身份写作,这造成了什么区别?”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工作中,西苏始终在探索一个肯定这种区别存在的空间。
05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
作者: 扎十一惹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25-8
我叫扎十一惹:扎是家族名字,十一是我出生的季节,惹是一种草。我生于1990年,花腰彝族,是在云南高寒山区寨子里长大的女孩。这本书记录我的成长,勾勒我至今34年的人生轨迹,也为我的女性亲人和乡邻们,留下一些生命记事。
早年村寨贫苦,生活难免坎坷窘迫,但也不缺天然的浪漫:花草、林木、阳光、小溪、山野、猫狗、牛马、小鸟、玩伴……流动的乡村风物,陪伴着童年岁月,织成让心灵柔软的旧梦。
我和我的妈妈、姐姐,我的女性亲戚和乡邻,两代彝族乡村女性的自主、情感、欲望、喜好等个人生活的面向,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滞后但蓬勃变化的景观。作为90年生人,我的成长、升学、就业、迁徙,伴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伴随着乡村记忆和边地经验的失落。希望经由我的书写,为寨子旧时的人事风物保存一段记录。“在我的乡村里,很多事都是确定的,我知道牛不会跑,也知道太阳会按时落山,我会和牛一起回到家里,吃上饭,然后进入梦乡。”
06
普鲁斯特先生
作者: [法] 塞莱丝特·阿尔巴雷 著 / [法] 乔治·贝尔蒙 编写 /[法] 史丹芬尼·马奈尔 绘 / [法] 柯林娜·梅耶 整理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新行思
副标题:女管家塞莱丝特的回忆
译者: 赵欣昕
出版年:2025-7
从1913年到1922年作家去世,塞莱丝特·阿尔巴雷一直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女管家。除了照顾他的起居,她也融入了他的隐居生活,甚至实质性地参与了《追忆逝水年华》的写作(普鲁斯特长度惊人的“纸卷”手稿即是在塞莱丝特的帮助下完成的,她也是小说中法兰索瓦丝这一角色的原型之一)。她一直守护着普鲁斯特,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塞莱丝特晚年,作家乔治·贝尔蒙协助整理了她的口述回忆,于 1973 年出版了《普鲁斯特先生》一书,甫一问世即成为关于普鲁斯特的经典之作。
通过柯林娜·梅耶对文字的精妙编排和史丹芬尼·马奈尔的传神插图,我们跟随塞莱丝特走进作家在奥斯曼大道和阿姆兰街与世隔绝的寓所,领略普鲁斯特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活方式。从随时待命的厨房到贴满软木的卧室,从熏蒸治疗到考究的咖啡做法,我们目睹了普鲁斯特女管家的日常工作。并与普鲁斯特闲谈,和他一同出游,以及协助他完成艰巨的写作任务……在这本书中,关于普鲁斯特的一切从未如此鲜活。一个异样而迷人的个人世界连同诞生于其中的传世名作,在塞莱丝特的讲述中缓缓形成。
07
万灵
作者: [西] 哈维尔·马里亚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译者 : 徐蕾
出版年: 2025-8
1983到1985年,马里亚斯在牛津大学讲授西班牙文学。四年后,他出版了小说《万灵》。
书中,一个从未透露姓名西班牙人来到牛津的“万灵”学院任教。这位叙述者“我”和马里亚斯一样,都担任了两年外教,讲一样的课,住一样的金字塔形房子。他们都爱在旧书店找奇奇怪怪的书,和神神叨叨的人打交道。不仅如此,这两位都于9月20日出生在马德里,都有三个兄弟姐妹,也都是作家。
不过相似之处就此打住,马里亚斯表示一切仅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书基本上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我”的胡思乱想;2)“我”的胡说八道。虚虚实实、迂回绵密而充满黑色幽默的叙述,令读者既困惑又着迷。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马里亚斯错失奖项,却赢得王位——因《万灵》的问世,他于1997年被正式加冕为国王(King of the Kingdom of Redonda),《万灵》也成为一本名副其实的传奇之书:文学不仅照见现实,还改写了现实。
08
在工厂梦不到工厂
作者: 张赛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 铸刻文化
副标题: 如此工作二十年
出版年: 2025-8
2003年,初中毕业的张赛离开河南老家南下打工,之后的二十年里,他在泉州和武汉谋生,做过工人、保安、快递员、外卖员……2021年底,迫于房贷压力,张赛重新回到了以前待过的一家卫生巾厂做普工。
“在机台上走神,快速记下某个词语,等上厕所的时候把词语拓展为句子。下了班,把句子连成段。把日记本上的许多段落整理连缀,是为一篇文章。”工厂生活是琐碎、枯燥、重复的,张赛利用碎片时间写作,试图打捞起一些瞬间,让自己不至于被淹没。
这些瞬间里有具体的劳动场景、工友间的闲谈往来、他对工厂如何磨损自己的觉知,以及形形色色的白日梦。这是张赛的第一本书,是一个人在承受、抵抗不得不过的生活时发出的无声呐喊。
09
牛马游戏
作者: 吴桐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光启书局
副标题: 硅谷大厂如何驯服工程师
原作名: Play to Submission:Gaming Capitalism in a Tech Firm
译者 : 刘睿睿 / 潘竹涛
出版年: 2025-8
是什么让人用爱发电?为什么工作和生活边界模糊在当代如此普遍?当爱好变成工作、公司像游乐场,你以为在“玩”,其实早已“被玩”。
科技资本是如何让工程师这一具有高议价能力和生产自主性的劳动群体,自愿投入高强度的生产模式,同时又能保持高水平的创造力的?本书通过深入硅谷科技巨头的“游戏宇宙”,展示了这些公司如何通过设计几十种游戏来调动程序员的积极性,询唤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培养起来的“游戏玩家主体性”。这些工程师们通宵“开黑”修复漏洞,沉迷开发竞争,抛弃工作与生活平衡,最终陷入高度内卷并岌岌可危的身心状况。
游戏化的设计巧妙地遮掩了大厂控制劳动者并榨取超额劳动力的意图,而在资本对技术与创造力需求激增的当下,这种新的劳动治理模式可能成为我们未来工作常态。
10
瓜生同蒂
作者: [美] 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万有引力
副标题: 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原作名: A Tale of Two Melons: Emperor and Subject in Ming China
译者 : 康海源
出版年: 2025-7
洪武初年,一对来自句容县的并蒂瓜,作为祥瑞被越级呈至明太祖面前。这样一件小事,却蕴含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种出这对“嘉瓜”的句容瓜农张观选择了越过当地衙门,直接入京献瓜;而明太祖本人,当时的朝中重臣陶凯、宋濂等人,乃至其后解缙等人编修的《明太祖实录》等当朝文献中,对这一祥瑞的阐释也矛盾重重——是什么引发了这一祥瑞?它是上天对谁的褒奖?
作者详细追踪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及事件中各方人物的不同命运,展示了明代帝王、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员等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如何不断地争夺对祥瑞的解释权,为地方望族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朝廷、朝臣与君主等多重关系的博弈提供了新的微观阐释。
11
妇女一直在工作
作者: [美] 爱丽丝·凯斯勒-哈里斯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潮汐Tides
原作名: Women Have Always Worked : A Concise History
译者 : 蔡萌
出版年: 2025
长期以来,妇女的劳动被限定在家庭内部,其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工业化进程让男性确立起家庭经济支柱的地位,而妇女则依然要承担无偿的家务劳动;即便二战后她们大规模就业,也只被视为在补贴家用,而非养家糊口。歧视性的观念和惯例,既限制了妇女经济独立,又掩盖了她们的社会贡献。
本书作者凯斯勒-哈里斯打破了妇女“被动依附”的传统叙事,真实再现了美国妇女从事工资劳动的发展历程,讲述其劳动形式、家庭形象和社会职责在进入19世纪后发生的剧变。从家内到农场,从工厂到商店、办公室,从专业技术领域走向政治舞台,妇女始终是生产性劳动的重要参与者,她们一直在工作。然而,低薪低技能、同工不同酬、晋升天花板、职业隔离与分层,以及妇女内部巨大的差异和分歧等,无不揭示着性别、阶级、种族与族裔等因素对她们的交织压迫。面对不平等待遇,妇女们从未屈服。她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一系列改革和立法,为争取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而持续抗争。
时至今日,妇女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仍被不断调整与重塑。书中那些普通劳动妇女的故事,与当代职业女性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我们在更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审视妇女劳动价值、推动性别平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
12
直面临终时刻
作者: 陆杰华 / 戚政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医院安宁疗护中的妥协与调和
出版年: 2025-7
当现代医学的奇迹不断延长生命的长度,我们是否忽视了生命终章应有的质量与尊严?本书由权威学者陆杰华教授与其学生戚政烨深入中国医院安宁疗护一线,以其扎实的调研、深刻的洞察和饱含温度的人文关怀,为中国安宁疗护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本土经验与思考路径,是医护人员、政策研究者、社会工作者,以及每一个终将面对生命终局的人,理解“善终”之道的必读之作。
作者扎根两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通过大量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细腻的个案分析,生动呈现了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复杂困境,也深刻揭示了安宁疗护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困结:它常常处于医疗体系的边缘,资源的匮乏、传统死亡观念的忌讳、家庭决策模式的复杂性,以及制度保障的不完善,共同构成了推广的阻力。而书中提出的“折中”概念尤为关键——它并非简单的退让,而是在现实的重重限制下,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多方互动、协商、调和的动态过程。这种“折中”状态,恰恰映射出在现有条件下,人们对生命最后的尊严最真实的追求与无奈。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本书旨在促使我们反思:在生命的终点,真正的尊严是什么?社会、医疗体系、家庭与个人,如何共同努力,才能让每个生命在谢幕时,能少一些痛苦与遗憾,多一份平静与体面?
13
日本艺术50讲
作者: 潘力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出版年: 2025-7
日本美术史学家潘力从漫长的日本艺术史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50个主题,以50篇深入浅出的文字,为读者展开一段日本艺术史。内容分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园林、书法、陶器、摄影、工艺、设计、艺能、动漫、数字艺术等诸多领域,透过作品、艺术家和艺术现象,揭示“日本原生美学”的独特内涵与演变轨迹,以及日本艺术背后的精神脉络。
14
在鲸鱼非常非常小的时候
作者: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副标题: 莫拉维亚的动物故事集
译者 : 王娟
出版年: 2025-8
本书共有24个故事,讲述的是一群幻想中的动物的故事。作者以这些动物去追溯世界的起源,以动物的心灵去调查人类的惯常思维和愚蠢习性,希望读者能够借此理解人类自己的命运。在这部充满童趣的作品里,弱者与强者、无辜的人与狡猾的人、好人与坏人的故事相互穿插交织在一起,但是没有刻意去渲染悲剧或讽刺意味。在故事的结尾,人类的希望成了最终赢家,而读者们沉浸在想象中的动物世界里,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寻被隐藏的现实。
15
秋蛙物语
作者: [瑞典] 林内亚·斯泰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惊奇
原作名: A frog in the fall(and later on)
译者 : 黄竞欧
出版年: 2025-7-20
秋天来临之际,一只未经世事的小青蛙遇到了两只流浪的蟾蜍,它们为了逃离冬天踏上了去往南方的旅程。小青蛙对蟾蜍的流浪生活充满了渴望,决定跟随他们到南方去。对于小青蛙来说,这是它第一次远离家乡进入广阔的世界,途中他第一次遇到树精灵和猫、狗、水龟等其他生物并建立了友谊,第一次见到大海,第一次面临死亡……这促使它成长并初步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与感知,也让它具备了探索世界的勇气。
16
在苹果树上
作者: 辽京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5-8
读《在苹果树上》,像在午后光线里拾起一枚半透明的玻璃珠——它看似轻盈,却承接了时间的重量。
辽京的文字不喧嚣,只是安静地切开生活的截面:奶奶的棋谱在厨房灯下泛黄、母亲反复数着婴儿的脚趾、米豆开心地想“我爸爸有苹果山”、金子手脚麻利地照顾不会说话的孙女……这些日常不过的瞬间,在辽京笔下缓缓地亮起来,像暗室里忽然显影的底片。
她写女性之间沉默的传递、担忧的承继、温柔的叛逃,不是宏大的史诗,是细微的震颤。你会在这里认出某些时刻:我们也曾这样存在过,却从未被叙述。尤其爱那句“我望着我妈妈如同望着月亮”。遥远、温柔、不可触及却始终在场,仿佛一代代女性命运的隐喻。这本书不提供答案,只有玻璃珠微微折射的闪光:是不可见之可见,是不再沉默。
17
刺猬与狐狸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原作名: T h e Hedgehog and the Fox
译者: 唐建清
出版年: 2025-8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一件大事”,这句古希腊格言出现在诗人阿基罗库斯的作品残篇中。这句话是以赛亚·伯林关于托尔斯泰与历史哲学的精辟作品的中心论点。尽管对这句格言的解释有很多种,但伯林用它来区分两种人:一种人着迷于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另一种人追寻统一的系统。这揭示了有助于解释托尔斯泰历史哲学的一个悖论:托尔斯泰是一只狐狸,却相信自己是一只刺猬。在本书中,伯林对托尔斯泰、历史认知和人类心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本书原著单行本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这是中译单行本初次面世,根据新修订的版本译出。修订版中新增了伯林的传记作者叶礼庭撰写的序言,该序言充分阐述了伯林文章的持久吸引力;附录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背景,包括相关评论和伯林的书信节选。
18
翻译的乐趣
作者: 陆大鹏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品方: 轻读文库
出版年: 2025-8
不熬空话鸡汤,不玩概念堆砌,随“野生派”译者陆大鹏在字里行间跨越图书翻译的山海。
在这本α文库的“原创职业漫谈”中,著名译者陆大鹏将以充满烟火气的幽默笔触,一步步卸下图书翻译的“专业滤镜”,告诉我们为什么在AI都能写出缠绵情诗的时代,图书翻译依然需要血肉之躯的译者。
此外,曾自学多门语言并担任多年编辑的陆大鹏,还会首度公开他的语言学习“私房课”,并回答众多读者好奇的问题,比如外语书是怎样“变成”中文书的?翻译图书要怎么入行?译者遭遇批评该如何自处?
以及最重要的——翻译到底有啥乐趣啊?
19
晨与夜
作者: [挪威] 约恩·福瑟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Morgon og kveld
译者: 邹鲁路
出版年:2025-7
一个孩子诞生。他将被命名为约翰尼斯。他会成为一名渔夫。一位老人逝世。他的名字叫约翰尼斯。他曾是一名渔夫。
以初生为晨,寂灭为夜,在晨与夜的两端,小孩/老人约翰尼斯的漫长一生微缩成一日时光:始于小约翰尼斯的父亲奥拉在妻子分娩时的思绪,终于老约翰尼斯注视着自己的棺椁缓缓下葬。
恋爱,劳作,养育,清晨料理台上未满的烟灰缸和咖啡杯,凡人岁月的种种瞬间与日常之物,此刻被“存在”赋予庄严闪亮的意义。
日月往复,万物流变,生命轮转。
永恒如一日。
20
音乐与生命
作者: [日] 坂本龙一 / [日] 福冈伸一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未读/ 未读·文艺家
原作名:音楽と生命
译者: 吕灵芝
出版年:2025-8
坂本龙一生前最后出版作品。
20年好友跨界对谈,从音乐与生命出发,抵达世界的原点。
音乐家坂本龙一与生物学家福冈伸一这对二十余年的好友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深入探讨了音乐与生命的共通之处,共同探究着世界的真实面貌。在这个充满噪声的世界中,蕴含着真正的自然的丰饶与精妙。
在我死后,我的身体回归大地,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下一代生物的一部分,实现“重生”。这个循环在生命诞生后已经持续了几十亿年,今后也会持续下去。而“我”这个生命现象,只是漫长循环中的一个过程而已。
21
难免痛苦,“待”着就好
作者: [日]东畑开人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品方: 也人
副标题: 一名新手心理医生的笑泪照护手记
原作名: 居るのはつらいよ ケアとセラピーについての覚書
译者 : 胡文海 译 / 吉琛佳 校
出版年: 2025-8
顶着京都大学博士光环、梦想成为心理学大师的东畑开人在经历了毕业季的艰难求职之后,终于在冲绳的精神科诊所得到了职位。“要做治疗!”这位菜鸟心理医生奋勇跳入,但遇到的是颠覆他价值观念的神奇照护国度。
初来乍到,他获得了“咚锵”的绰号,被指派的第一项任务竟是且先坐下、“待”着就好。此后的四年里,日间照护的一切不断颠覆着他的既有认知:患者的心灵归宿系于抽烟、桌游、兜风、玩笑等平凡生活构成的日常圆环,而非积极行动画出的线性人生;护士之道在于观察、触碰、抚慰不安之人身心混杂的心体,而非恪守“你是你,我是我”的现代社会边界;青春懵懂的医务助理女孩是以肉身应对他人痛苦的赤足照护者,而非可有可无的外行帮工;为了阻止庇护所沦为收容所,居所需要的是有所遮蔽的昏暗光线,而非透视一切的效率之光……
东畑开人以幽默、温暖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从业开端亲眼见证的照护者与被照护者笑泪交织的生命风景, 同时从“闲暇”“无聊”“爱的劳动”“事件”“游戏”“中动态”等概念切入,对照护与治疗的真谛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本书不仅是日间照护病房中他们的故事,更是“待”在职场、学校、机构、家庭或各种共同体中我们的写照,即便身处痛苦的荒野,仍要照护彼此,继续待着。
22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
作者: [阿富汗] 哈迪亚·海达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有光
译者 : [阿富汗] 内克佩·艾哈迈德·莫尼尔
出版年: 2025-8
2024年9月,哈迪亚·海达里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的文章,被中国网友大量转发。2025年,哈迪亚在中国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这是一本阿富汗女性基于自己的见闻写就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18篇短篇小说,以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展示阿富汗女性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阿富汗女性面对的不同困境与心态。书中的女性面对战争、信仰带来的磨难,有些在努力冲破枷锁,有些无奈随波逐流,有些只能陷入无尽的祈祷……而故事之外,已经逃离阿富汗的哈迪亚在中国出版本书,是想让世界听到她的声音:“我认为,除了战争和破坏之外,人们还必须有其他东西来介绍自己……大马士革并不总是一片废墟,加沙的人们并不总是在不停地寻找食物,阿富汗并不总是在战争贩子的控制之下。这些地区也曾有机会蓬勃发展。这些地方的女性也曾有过没有被枪口对准的日日夜夜”。
23
胡同烟火
作者: 厚闲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浦睿文化
出版年:2025-7
小红书人气绘画博主、畅销书《家在小院里》作者厚闲,全新治愈系图文集。在胡同里品细碎日常,看人间烟火,抚俗世之心。
闲叔与白鹤喜欢带上秋实四处逛逛。三和街有家银杏早饭,椒盐饼子挺有名;张柳路上开了家熟食店,货不多但花样不少;林家胡同里有棵大楸树,快一百岁了;铁门公园里,那位拉二胡的初学者天天来……绿树红花,忙民闹市,针针美好,缝进日常。
厚闲擅长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发现幸福,她的绘画温暖细腻,文字真诚质朴。《胡同烟火》精选近100个故事和画作,每一幅画和每一篇文章都会让人记起生活原本的样子,人间烟火抚慰倦怠的身心。
24
安玛
作者:黄玲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9
也萨,是彝族人的地名。在彝语中,“萨”的含义是妹妹。至于“也”的含义,则让安玛费尽心思,她只能望文生义地认为,也许“也”是“彝”之音的误读。“彝家小妹妹”,多么独特的创造!只有热爱火把的民族,才能以这么抒情的语言来为一块土地命名。
作家黄玲以细腻的笔触,透过小女孩安玛的眼睛,带我们走进彝族小城。安玛与伙伴们在田野山川之间自由奔跑,却在世事渐明中触碰到人生的复杂底色;转学至乌城后,安玛闯入一个更纷繁也更矛盾的世界,女孩的成长,原来是一场温柔又疼痛的蜕变。
合上书页时,你会听见骨骼拔节的声音——那是无数个安玛,正从故事里起身,带着倔强与澄明,走向各自的山海。
25
后院观鸟
作者: [美] 谭恩美
出版社:海峡书局
出品方:未读/ 未读·自然写作
原作名:The Backyard Bird Chronicles
译者: 李倩
出版年:2025-8
2016年,六十四岁的谭恩美开启了自己的观鸟与画鸟生涯。本书收录了她2017年至2022年五年间对自家后院鸟类的绝妙观察。全书以日记形式呈现,精选百余幅作者亲绘的精美插图及观察速写。谭恩美在书中重拾童年惊奇,记录无数转瞬即逝的瞬间,以其一贯的文学性及对自然、日常生活与人类社会的深入思考治愈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