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大内流河,曾一度濒临枯竭,每年断流时间长达200多天,但如今却奇迹般复活,甚至持续20年不断流,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中国人又在用怎样的智慧创造生态奇迹?
黑河千百年的兴衰转变
黑河是一条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的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段的走廊南山,源头是八一冰川,海拔4828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在穿越甘肃张掖后,经正义峡流入酒泉,穿越河西走廊北山后进入内蒙古,在其境内后被称之为额济纳旗河,到巴彦宝格德河流经分水闸分为东、西两股水流,最后汇入内蒙古的居延海。
黑河主干流长928公里,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干流在萨拉河口以上河谷较宽,两岸有沼泽发育,以下河谷则非常狭窄,尤其是八宝河以下多窄谷,因水流湍急,冬季还会结冰,通航十分困难,加上在流经合黎山后水量减少,形成季节性断流,更难以承载舟楫,因此古代时黑河下游也被称为弱水。
黑河是张掖古国文明的历史见证者,滋养着张掖的绿洲和河西走廊,成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生命线”,汉代时,当地人利用黑水在此屯田,唐代通过建设水利设施,将张掖、酒泉打造为“塞上江南”,使其成为甘肃农业核心区,明清时期,又形成了“半城芦苇半城庙,三面杨柳一面湖” 的生态格局。
然而,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黑河中游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垦荒地,灌溉面积从50万亩激增到400万亩,平原水库数量多达30余座,导致90年代开始,下游的 绿洲来水量从50年代的12亿立方米锐减至不足2亿立方米。而黑河最终汇入的居延海,在1世纪就受黑河水系东移变迁和上游农业灌溉影响,湖泊面积萎缩分为了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两部分。到了1961 年西居延海率先枯竭,1992年彻底消失,东居延海也在1992年干涸,导致居延海成为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进入21世纪,黑河危机进一步加剧,下游连续断流长达10年,额济纳绿洲面积萎缩了40%,大片胡杨林死亡,沙尘暴频发,加剧了华北地区的生态压力。
不过这种艰难情况,并没有一直持续,如今的黑河已经迎来了新生,东居延海连续20年不再干涸,水域面积长期稳定在40平方公里以上,黑河下游河道也能够基本实现全年过流,额济纳绿洲面积不断扩大,胡杨林也回来了,沙尘暴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居延海更是已经成为全球最大遗鸥繁殖地,鸟类种类多达265 种,随着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已经从过去那个“死亡之海”,摇身变成了“候鸟天堂”。
黑河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早在1997年,国家便批准了《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在准备三年后,于2000 年正式干流水量调度、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从甘肃张掖的黑河中游,向下游内蒙古古额济纳旗,进行首次跨省区调水,为了防止调水过渡,国家给出了明确水量分配方案,当莺落峡断面来水 15.8 亿立方米时,正义峡断面必须下泄 9.5 亿立方米至下游,并严格要求遵循这一指标。
不过,由于东居延海干涸时间过长,在经过两年的分水调流,在2002年首次进水,却很快又干涸,直到2004年居延海水量才趋于稳定,消失的湖泊逐渐现身。
2016年,黑河首座骨干调蓄工程黄藏寺水利枢纽开工建设,这座水利枢纽控制着黑河干流80%的来水,是流域生态龙头控制性工程,2023年这座黄藏寺水利枢纽开始蓄水,并在2024年以每秒300立方米的下泄流量,正式发挥生态调度作用,仅仅8天半即可输水至东居延海,效率比传统调度提升了3倍。
在人工调控、经验治水、科学管水的共同助推下,黑河水系系统得以恢复,让多年生态局势严峻的下游地区,重新焕发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