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也听说过,距今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长江在南京这一段至少有十五公里宽(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史探微》这本书中,引用了《元和郡县图志》的“大江西北自六合县界流入,……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余里,今阔十八里”),但现在呢?只剩下了区区三公里。这么多的水是怎么“蒸发”的?难道长江偷偷瘦身了?
其实这事儿说起来,既不是长江瘦了,也不是水被谁偷了,而是大自然和人类一起“动了手脚”。南京段的江面变窄,是个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才导致了今天这个样子。咱今天就唠唠这个事。
咱得知道长江不是一条静止不动的大河,它是一条“活”的大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下,流经11个省,最后注入东海。它不仅水量大,携带的泥沙也多得惊人。特别是每年汛期,水大了,泥沙也就跟着多了,年复一年地往下游冲。
南京段正好处在中下游的位置,地形相对平缓,水流一慢下来,泥沙就开始沉淀。久而久之,江底越来越高,水面自然也就“缩”了回来。
这就好比你家院子的水沟,如果水流慢了,垃圾和泥巴就会慢慢堵住沟底,水位就会上升,或者水面变窄。长江也一样,泥沙淤积,江床抬高,江面自然就变窄了。
那古代的江面那么宽,是不是那时候泥沙还没那么多?其实也不完全是。古代的地形地貌和现在不同,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泥沙是少一些,但主要还是因为那时候长江的河道比现在要宽得多,水流更分散,看起来自然也就宽了。
还有南京段地处长江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水流缓慢,泥沙沉积的速度比上游快得多。根据地质研究资料,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泥沙沉积速度平均每年可达几厘米。
别看这点数不大,日积月累下来,几十年、上百年的沉积,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泥沙沉积不仅抬高了河床,还导致河道变窄,水流更加集中,容易引发洪水。所以为了防止水患,人们开始修堤筑坝,对河道进行整治。
从清代开始,南京段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尤其是清末民初,随着城市的发展,防洪需求日益迫切,人为的河道整治越来越频繁。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长江进行了系统性的治理,修建了大量的堤坝、分洪区和水利枢纽工程。这些工程虽然有效防止了洪水灾害,但也改变了河道的自然走向和形态,使得原本宽阔的江面被“收窄”了。
而且随着城市扩张,南京沿江地带的开发越来越多,很多原本属于江滩、湿地、沙洲的地方被填平,变成了工厂、码头、住宅区。这些地方原本是属于长江的“扩展空间”,一旦被占用,江面自然就“缩水”了。
举个例子,南京鼓楼区、下关一带的江岸线在过去一百年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这里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沙洲和滩涂,江面看起来特别宽,但后来随着城市建设推进,这些区域逐渐被开发,江岸线也被“拉直”和“压缩”。这样一来,原本宽阔的江面就被人为地“收”进了固定的河道里。
还有一点就是气候变化的影响,虽然气候变化对长江整体水量的影响比较复杂,但在局部地区,比如南京段,降水减少、蒸发增加等因素,也会导致江水流量减少,使得江面显得更窄。当然,这种变化是相对缓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出来的。
再来说说生态方面的问题,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上游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含量增加,导致下游河道淤积严重。
加上中下游湿地减少、湖泊萎缩,长江的调蓄能力下降,水流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也让南京段的江面看起来不再那么“气派”。
虽然江面变窄了,但并不意味着长江的水量减少了。实际上,长江依然是中国第一大河,年均径流量超过9145亿立方米,是黄河的几十倍汁多。只是这些水都被“收”进了更窄的河道里,流得更急了,看起来不像以前那么“漫不经心”了。
可能有人会问,那我们能不能把江面再“恢复”回去,让它重新变宽呢?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但从现实角度来说,难度非常大。一方面现在的城市布局已经基本定型,江岸线被大量建筑、道路和基础设施占据,想要“还江于江”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如果让江面自然扩展,反而会增加洪水风险,影响城市安全。
所以现在我们更多是通过科学手段来调节水流,比如合理调度水利工程、保护湿地、恢复生态系统等方式,来维持长江的生态平衡和防洪安全。
像南京江心洲、八卦洲这些地方,就是长江自然形成的沙洲,如今也被纳入了生态保护区,成为城市与河流之间的重要缓冲带。
南京段长江变窄,并不是因为水“跑”了,而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泥沙淤积、河道整治、城市建设、气候变化、生态变迁……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原本宽阔的江面逐渐“缩水”到了今天的模样,这下您知道为啥长江南京段为啥变窄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