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以前读不懂鲁迅,现在读懂满眼泪花。
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会经历三个阶段:少年时在课堂上熟读鲁迅,但根本不懂鲁迅;中年历经人世艰辛沧桑,开始重读鲁迅,方知鲁迅之深邃与高远;老来豁达通透后,学着品读鲁迅、神交鲁迅、收藏鲁迅,让鲁迅作品传家。三个阶段,越往后,人就越少。
鲁迅的作品适用于所有人,你理解到什么程度,它就相应到什么程度,不但可以作为入门,还可以作为归宿。
近些年鲁迅的很多作品被移出了语文课本,然而,稍微了解鲁迅价值的朋友们都知道,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在中国社会不是消失了,而是越来越多了。
鲁迅的作品,不是过时了,而是太超前了。丘吉尔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鲁迅之于中国,应该不亚于莎士比亚之于英国
▲鲁迅墓园 |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
▌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
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在梦醒之后无路可走。所以有人说,“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说出此话的人大概经历了太多社会摧残,看了太多世态炎凉吧。然而,哪一个成年人不是如此呢?
年少时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觉得晦涩难懂。他笔下活泼可爱的闰土,迂腐善良的孔乙己,勤劳能干的祥林嫂,都是难以理解的角色。
鲁迅先生的文字不适合太小的孩子读,读不懂,最后都是食之无味,如同嚼蜡。少年总是直来直往,怀揣着一腔热血,又怎会读懂鲁迅先生的思想。
当时间慢慢推移,少年成长为大人时,再回首看鲁迅先生的作品,才忽然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年少时不懂父亲的低声下气,不懂母亲为几毛钱与摊贩子讨价还价,不懂这社会深藏的潜规则,只有在成为成年人后,犹如醍醐灌顶般知晓父母的不容易。
因为不懂,才会与家里人产生嫌隙,错过了那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也正是因为懂了,才是正式与过去天真的自己告别,成为真正的大人。
没错,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然而,成年人最大的幸运,也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无论鲁迅的敌人还是战友,甚至于利用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问题鲁迅看得最准,鲁迅关注的,不只是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具体问题,而是让他绝望的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如何突围。
因为读懂了鲁迅,所以读懂了社会,读懂了文化,读懂了这个世界的荒诞;同时,也在鲁迅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勇敢地活下去——正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所写的那样: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先生最厉害的地方,是把人生的真相撕破给人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语言直白简洁,却隽永而饱含深意。鲁迅在文中描写了这样一段对话:
“没有的事……”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
他便变了脸,铁一般青。睁着眼说,“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试想,当“吃人”成为一种“从来如此”的传统,多少人能够如鲁迅笔下的那个“我”一样清醒,问出这样的问题呢?“从来如此,便对么?”
吃人这么血腥的事在现代社会中或许已不存在,但却人们总喜欢说“存在即合理”。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到了中国就成了为现实开脱的一句“万金油”式的理由,成了一句伪哲学的谎言。
然而黑格尔的原文意思却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里“合理”的“理”,并不是指道德上有正当性,而是指黑格尔哲学话语里的“绝对精神”。
现实中,当我们刚开始思考一个不合理的事物时,“存在即合理”这句不容怀疑的格言就会跳出来,彻底打消掉我们怀疑的念头,并将仅有的一点独立思考,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无非就是像《狂人日记》中的吃人者一样告诉你,“你说,便是你错”。
怀疑是人的天性,新知识、新思想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用事实判断取代价值判断,会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础。
而鲁迅的作品中所展现的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正是怀疑精神。面对极不合理、不符合人文精神的事物,就是需要勇敢地去怀疑。当生活中再次有人对你说“存在即合理”时,不妨用鲁迅的口吻怼回去:
“存在,便对么?”
▌他90多年前揭开的“伤疤”,至今还在“流脓”
在中国提起鲁迅二字,是如雷贯耳,没有读书人不知道;互联网时代后,鲁迅先生更红了。在各种社会热点的留言区,在各大平台的鸡汤文学里,鲁迅语录随处可见;无论搭不搭边,“鲁迅曾经说过”就在那里。
因此,提起鲁迅,今天的人似乎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大量追捧鲁迅的人里,真正读过鲁迅作品的人极少,真正懂得鲁迅之价值的人恐怕也极少。人们单知鲁迅伟大,称他民族的脊梁,却又不知其所以然。
诗人林贤治说,鲁迅死于二十世纪而活在二十一世纪。直到今天,他的声音仍然环绕耳边。
为什么鲁迅在今天这个时代,仍能爆红?
因为,他于90多年前揭开的社会“伤疤”,至今还在“流脓”。因此,他的洞察至今依然如雷贯耳。比如谈全职妈妈和婚姻自由,鲁迅称:
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谈“键盘侠”,鲁迅评价: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
他的书,充满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对照今天的现实来看,更觉得鲁迅之伟大,不在其名气,而在其对国民性的深刻洞见。
读鲁迅的作品,不是在读别人的事情、遥远的事情,而是此时此地此刻的事情;鲁迅笔下百年前的问题,仍然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问题。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次鲁迅。那些至今纠缠我们的问题,鲁迅早已在他的作品里给出了回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