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与西贝的事情发展到现在,变成了西贝一方跳梁小丑般的表演,越是自证清白越是漏洞百出。
但即使西贝现在被万众讨伐,甚至各路网络大V和官方媒体都忍不下去了,但仍有一拨人在极力支持它。
近日,上海多所小学的家长群却悄然掀起另一场讨论。他们可能并非在支持西贝,而是集体发出一种近乎荒诞的呼吁:
“我们宁可让西贝进校园!”
这一声音的出现,背后是长期积压的无奈与愤怒。
西贝因被曝使用冷冻18个月的鸡翅、24个月的西兰花制作预制菜,引发全网关注。罗永浩一句“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成为争议焦点,被广泛质疑为虚假宣传。
然而,讽刺的是,这场本该让西贝陷入危机的舆论风暴,却意外让上海不少家长“站”到了西贝一边。
在多个家长社群中,类似言论频繁出现:
“现在的学校餐,连西贝的预制菜都不如。”
“至少西贝的儿童餐是公开配方、有标准流程的。”
“我们不求多好吃,只求孩子吃的饭是干净的。”
有人把餐标翻出来:15到20块一份,比很多写字楼外卖还贵,结果孩子回家第一句话还是饿。
以上就是上海家长们拍摄的所谓上海中小学的AB餐,有家长甚至反馈,很多时候比这个图片还要差。
这些声音并非支持商业品牌,而是一种对现实的绝望回应。
其实跟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样,上海的学生餐特别差,本来是政府补贴的项目,但却被一些人当作生财之道,挖空心思赚钱,完全置学生的健康不顾。
但是无论家长怎么反应怎么抱怨,学校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最多就是让老师把每餐拍照给家长群,在一向最公正最尊重民意的魔都,但外包的送餐公司居然无法被撼动。
而且魔都的中小学是不允许送饭的,所以不管你用什么办法,都改变不了孩子吃的就是狗都不闻的垃圾餐。
上海家长论坛里,吐槽校园餐的帖子能翻到十年前,承包商名字换来换去,味道始终稳定地难以下咽。
有家长统计过,孩子三年级到五年级,午餐照片里出现最多的是半熟的茄子和漂着油花的汤,肉块几乎找不到。
问题卡在两个地方。
一是承包制。
把包给公司,一签就是三五年,中间换不了人,饭菜自然越来越敷衍。
二是没人真管。
家长投诉到教育局,层层转下来,最后又回到承包商手里,等于自己给自己打分。
北京和广州去年开始让家长进校陪餐,学生每周给饭菜打分,分数低于80分直接扣钱。
上海目前只有极少数试行,大部分地方还是老样子。
有老师私下说,不是不想管,是管不动,合同里写着不得随意更换供应商。
西贝被博主喊话,其实只是个玩笑。
西贝一份土豆牛肉盖饭外卖卖38块,真进校园,要么亏本要么涨价,家长未必愿意。
真正该换的,是这套十几年不变的承包模式。
孩子长身体的时候,每天靠几口冷饭剩菜撑过去,成绩再好也补不回来。
解决办法不复杂。
把家长委员会写进合同,打分低于标准就启动退出条款,让承包商知道饭菜难吃真的会丢饭碗。
广州已经有这么干,三个月时间,肉菜分量肉眼可见地多了一倍。
孩子回家不再喊饿,家长也不用每天偷偷往书包塞零食。
吃饭是最低要求,连这都做不到,其他教育口号听起来都像空话。
这场由西贝风波意外引发的家长发声,揭示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现实:只有当事件登上热搜,问题才可能被看见。
“我们宁可让西贝进校园”——这句看似荒唐的口号,实则是对制度性失灵的一次沉痛控诉。
它不为某个品牌背书,只为一个最朴素的愿望:让孩子吃上一顿干净、安全、像样的饭。
如果连这个愿望都需要一场舆论风暴才能实现,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