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 “现在的孩子没动力”,可看完云南女孩李盈的故事才明白,不是孩子没动力,是他们心里少了一个 “值得拼的目标”。
从 6 岁埋下 “当军人” 的种子,到两次高考只为一所大学,她的经历里,藏着所有家长该懂的成长真相。
01
668 分考哭了
2019年夏天,云南农村女孩李盈查完成绩,手指在屏幕上停了很久 ——668 分。
邻居阿姨凑过来笑:“这分够上 985 啦!咱们村多少年没出这么出息的娃!”
可李盈却蹲在院子里,眼泪砸在水泥地上。
她不是不满意分数,是离心里的 “执念” 还差一点:
国防科技大学,当年在云南只招 2 个女生,她排第三。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想法。2008 年玉溪发特大山洪,6 岁的李盈扒着奶奶的衣角,在雨里看得清清楚楚:
解放军叔叔们浑身是泥,有的鞋子被冲走,光脚在泥浆里走,把被困的老人、小孩一个个背出来。
那天晚上她跟奶奶说:“我长大也要当这样的人,保护别人。”
从初中开始,“考国防科大” 就成了她的 “人生主线”。
别人课间跳皮筋、聊偶像剧,她抱着课本在教室做题;放学路上同学打闹,她边走路边背单词;
晚上宿舍熄灯了,她就开着小台灯,学到 11 点才睡。
老师说 “你成绩稳上重点,不用这么拼”,她却摇摇头:“国防科大不光看分数,还得体能好。”
于是每天清晨,操场第一个跑步的身影是她;
周末回家,别的孩子看动画片,她守着电视看阅兵式,看着女兵们英姿飒爽的样子,就把照片贴在课本上。
2019年落榜时,老师劝她:“选个 985 读师范或医学,早点毕业能帮家里减轻负担。”
李盈却跟父母说:“我想复读。”
让她意外的是,爸妈没反对,只是说:“想好了就去做,家里支持你。”
第二年高考查分,693 分!
北大医学部的老师亲自联系她,说 “专业随便选”,可李盈还是填了国防科大。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把 2008 年那张模糊的解放军救援照片找出来,轻轻摸了摸:“我做到了。”
后来 2022 年,她还和同学一起,代表国防科大拿了第十二届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的最高奖。
有人问她 “后悔吗?”,她笑着说:“我不光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想帮祖国实现强国梦。”
其实早有研究证明,目标感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 25 年的追踪调查,找了一群家庭背景、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最后发现:
27% 的孩子没什么人生规划,后来大多生活得磕磕绊绊,连份稳定工作都难;
的孩子目标模模糊糊,今天想当老师明天想当医生,最后只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
10%的孩子有短期目标,比如 “这学期考进前 10”,后来成了律师、工程师,站在社会中层;
只有 3% 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25 年后,他们成了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
李盈就是这 3% 里的一个。
心里有目标的孩子,就像手里握着指南针,哪怕走了点弯路,也总能绕回正确的方向。
02
不是孩子 “没出息”,是我们没唤醒他心里的 “小火焰”
看李盈的故事时,我总想起另一个人 ——
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就是那个让 “机器人扭秧歌上春晚” 的年轻人。
他最近给即将上大学的学生提建议,说 “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那会是你一辈子的动力”。
这话背后,藏着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王兴兴小时候特别调皮,有次把家里的电视机拆成了一堆零件,妈妈吓得跳脚,爸爸却没发火,反而找了把新螺丝刀递过去:
“拆可以,但是拆完得装回去,装好了咱们再吃饭。”
后来他迷上了机器人,天天对着零件琢磨,爸爸没说 “这玩意儿没用”,反而跟他约定:
“每年你可以拆 5 件东西,但得写《拆解报告》,说说拆完学到了啥。”
等他长大后想创业做机器人,家里没钱,爸爸干脆抵押了房子,说 “你想做就放手做,大不了爸妈再攒”。
有段时间外界质疑声特别大,说他 “不务正业”。
妈妈就跟他说:“儿子,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就是这份支持,让他咬着牙研究了 13 年,终于做出了能 “扭秧歌”“跳街舞” 的机器人。
可不是所有孩子都这么幸运。
前阵子看到新闻,浙江杭州有个 9 岁的围棋少年,疑似因为爸爸家暴,从楼上跳了下来;
河南洛阳还有个孩子,就因为平衡车比赛输了,被妈妈当着好多人的面打骂。
这些家长可能没意识到,他们骂的不是 “孩子不争气”,是孩子心里刚冒头的 “小火焰”——
本来孩子可能想 “下次我要赢”,被打骂后就会想 “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久而久之,别说目标了,连尝试的勇气都没了。
李盈的爸妈就特别懂这点。
复读那年,家里经济不宽裕,妈妈每天早上 5 点就起来做早饭,却从不说 “你得考多少分才对得起我”,只是把热粥放在桌上;
爸爸去工地打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也只跟她说 “别担心家里,照顾好自己”。
心理学家德西说过:“真正的动机,从来不是逼出来的,是孩子自己想做 —— 因为他能从这件事里找到自主感、胜任感,还有家人的归属感。”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 “逼孩子爬家长选的山”,而是帮孩子找到 “他自己想爬的山”。
哪怕那座山看起来难,只要孩子愿意走,再慢也能到山顶
03
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家长做好这 4 件事就够了
教育家陶行知说:“孩子就像幼苗,养得好才能发芽生长,养不好很容易就蔫了。”
培养孩子的目标感也是这样,不是靠 “说教”,是靠 “引导”。
做好这 4 件事,比说一百句 “你要有目标” 都有用。
先带孩子 “见世面”,别让他困在 “小圈子” 里
很多孩子没目标,不是懒,是没见过 “世界有多大”。
比如农村孩子可能只知道 “读书能当老师”,却不知道 “还能当航天工程师、当环保志愿者”;
城里孩子可能只知道 “要考高分”,却不知道 “还有人靠做手工、玩机器人实现梦想”。
家长不用花很多钱带孩子去远方,周末带他去趟博物馆,听他说 “这个恐龙化石好神奇”;
路过消防站,跟他聊聊 “消防员叔叔怎么救人”;
读绘本时,问问他 “你喜欢故事里的医生吗?为什么呀?”
—— 见得多了,孩子心里自然会冒出 “我想试试这个” 的念头。
别逼他 “定目标”,先问他 “为什么想做”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定目标:“你这学期要考进前 5”“你得学钢琴,以后当艺术家”。
可孩子根本不知道 “为什么要做”,过不了几天就放弃了。
不如换个方式问。比如孩子说 “我想学好英语”,别立马说 “那每天背 20 个单词”。
先问他 “为什么想学好英语呀?是想跟外国小朋友聊天,还是想看没字幕的动画片?”
—— 当孩子知道 “做这件事能实现自己的小愿望”,不用你催,他也会主动去做。
把 “大目标” 拆成 “小步骤”,别让他觉得 “遥不可及”
孩子说 “我想当画家”,别只夸他 “有志向”,可以跟他一起拆:
“咱们先从每天画 15 分钟开始,今天画一朵小花,明天画妈妈的笑脸,好不好?”;
孩子说 “我想考清华”,可以跟他说:
“那咱们先把眼前的作业做好,下次月考比这次多考 5 分,一步一步来。”
大目标就像远处的山,孩子看着觉得 “好远”,会害怕;
拆成小步骤,就像走台阶,每走一步都能看到进步,自然就有动力继续走。
别只 “催他努力”,你先做 “榜样”
想让孩子爱读书,别光催 “快去看书”,自己先放下手机,拿起书跟他说 “妈妈今天看到一个好玩的故事,讲给你听”;
想让孩子坚持运动,别只说 “你去跑步”,周末陪他一起去操场,跟他比赛 “谁先跑到那棵树底下”。
孩子是跟着家长的样子学的。
你每天有计划、有目标,孩子自然会觉得 “原来这样过日子很有意思”;
你在他想放弃时,不是骂 “你怎么这么没毅力”,而是说 “咱们再试一次,妈妈陪你”,他才会有勇气坚持下去。
罗曼・罗兰说:“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量。”
对孩子来说,目标不是 “必须实现的任务”,是 “心里的一束光”——
有了这束光,他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迷茫;在觉得累时,就不会轻易放弃。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 “目标的种子”,家长要做的不是替它开花,而是给它阳光和耐心。
等风来的时候,它自然会顺着自己的方向,长得又高又直,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