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常说,留学的尽头是考公。但世事难料,留学生想回国拿铁饭碗却也并不容易了。
近期,上海发布2026选调生公告,招收对象仅限国内高校毕业生,这个消息在网上一时间掀起了千层浪。
要知道上海是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也是对留学生最友好的地方之一,现在突然不招留学生了,不禁让人直冒冷汗。
许多父母也很好奇:留学生进体制内的这条路被堵死了吗?以后该不该规划孩子出国读书?
留学生选调生路堵死了?
几天前,《上海市2026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发布,名额依然是400人,选调范围包括四大类。
第一类是北京大学等44所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具体是传统的39所985高校以及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这5所211高校。
第二类是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及以上学历应届优秀毕业生,涵盖中央财经大学等30所高校,这里要注意,着重要求是双一流学科。
第三类是上海本地高校应届特别优秀毕业生,包括华东政法大学在内的共22所大学,它不限制学科,但强调“特别优秀”,还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就读期间必须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或上海市奖学金,同时担任校院系团委书记、学生会干部、校社团负责人等职位有一年以上。
第四类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硕士及以上学历应届优秀毕业生,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这3所。
(图源|上海市2026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
对比去年,变化非常明显。
首先,第三类上海本地高校数量减少了,去年共有29所,今年足足少了7所大学。
其次,专业类别也缩小了。
去年是留学生和国内学生平等享有六大专业类别的选择,分别是综合管理、政法、信息技术、财经、城市建设、卫生健康。
今年选调专业只有五个选择,即综合、政法、数字信息、财经、城市建设,少了卫生健康。
最后,变动和争议最大的就是海外毕业生在选调生公告中彻底不见了。
去年两类高校是试点,其中一个是今年的第四类,即3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硕士及以上学历应届优秀毕业生,另外一个就是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
当时明确规定,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高校范围参照上海市留学回国人员可直接办理落户的名单。
全球排名前50大学共79所入选,其中美国超过4成,还有英国和香港等地的顶尖学府。
然而政策试点持续三年后,今年这一通道对留学生就关门了。
(图源|上海市2025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
各省市选调生都在调整
选调生通道今年不再对留学生敞开怀抱,绝非在上海发生,也不是今年才突然实行的,2024年就曾掀起了一股拒绝狂潮。
广东2025年度全省共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2046名,人数大幅缩水16%,高校范围出现罕见变化。
(图源|广东省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
该省规定是指定的部分国内高校2025年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生,海外(包括港澳)学生首次被排除在选调范围之外,60所全球名校均被排除。
国内高校还被划分为I、II、III类。
I类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可报考所有选调岗位;
Ⅱ类标注学科的高校毕业生可报考所有选调岗位,其他学科的只可报县直机关和乡镇的,其中本科毕业生成绩必须在专业或班级排前50%;
Ⅲ类高校的毕业生跟Ⅱ类其他学科的要求保持一致。
(图源|广东省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高校范围部分)
北京《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中,公务员编制的定向选调也未包括留学生,只有北京大学等4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北京交通大学等25所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有资格报考定向选调。
属于企事业单位的优培计划招聘范围比较广,在定向选调的基础上,还包括北京工业大学等20所北京市属高校高精尖学科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
与定向选调不同的是,优培计划仍允许留学生报名,但有限制条件,研究生就读的海外高校得在排名世界前100名(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准),同时这些研究生的本科必须在国(境)内相关学校(学科)就读。
至此,这预示着北上广三大留学生聚集地以及经济发展好、文化开放的省市,目前都关闭了留学生考公的通道。
(图源|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
其他省份也有类似情况。
考公大省山东,同样在2025年度定向选调、常规选调中对留学生关上了门,只设置了二批国内高校。
(图源|山东省2025年度选拔录用选调生公告)
人口大省河南,在2023年度的选调生公告中明确将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00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纳入其中,但2024年度之后就只有部分国内高校了。
重庆市、山西省、河北省等都是类似举动,看来海归的选调生之路至少目前是没了。
浙江、黑龙江等省份未明确提及留学生,招录对象通常只列明国内高校,这可以默认为不招或是没有为留学生设立通道。
(图源|2024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别怕!留学生进体制内,没走到尽头
选调生是公务员中的SVIP,不仅起点高,还有专门的培养和晋升通道,上限也高。许多网友现身说法,有研究生毕业到工作五年后就当了镇长;也有1994年出生,研究生毕业报考了选调生,现在是副区长,这节奏活脱脱体制内养成记。
正因为是香饽饽,选调生的录用标准远高于普通公务员:政治素质要硬,学业要真正优异,不能掺半点水分,还要在校期间展现过领导力或组织能力。
这并非只针对留学生,国内毕业生的筛选也变得更严格,名校范围框定死,又用学科设限,再把学历门槛慢慢抬高,能力不强的候选人自然无路可走。
现在选调生的政策,很显然是宁可错过,也不能放松标准招错。这确实让想要在体制内「求稳」的留学生求而不得。
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回国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2024年回国求职的海归人数比上一年增长7%,应届生增加19%,是2018的2倍。
对于回国的海归群体,中国世青会和猎聘的数据也指出,早在2023年就有17.73%的留学生打算毕业后考公务员,考公热也是留学生的一大追求。
(图源|2024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今年上海关闭留学生选调生通道,网络上随即不断流传出“体制内不要留学生了”、“海归无法考公了”的噩耗。
但这真的就意味着留学生进体制的路,走到了尽头吗?非也!
进体制并不是只有选调生这一个途径,而且选调生招的海归也是屈指可数,国考/省考、事业单位的人才引进、国企招聘等才是最大的出路。
2024年国考录取中,商务部、中央财办、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文物局等留学生比例都超过了四分之一。
商务部录取的42人中有11位留学生;中国证监会录了22名留学生;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80人里面留学生占了13个席位,英美和香港毕业归来的学生是大头。
相比国内学生,语言更好、国际化视野更广的留学生在这三个地方成了香饽饽。
2025年央行拟录用的3510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中,超过200人有留学背景。
其中上海30人里10人是留学生,占比约33%;深圳录用40人,留学生也有10人,占比25%,还有广州、浙江等地的留学生占比都在10%以上。
央行的工作跟金融、货币政策 相关,这就要求员工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专业顶尖,更要放眼全球,留学生具有压倒性优势。
2025年财政部录用的80名公务员中,11人是留学生,占比约为14%,还有很多央国企特定业务部门直接免去留学生笔试,一些海外岗位甚至只招留学生。
这些迹象无不在说明,体制内仍需要优秀的留学生加入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力量。
(图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25年度拟录用公务员部分名单)
国家官方文件也白纸黑字都写着,要把吸引留学生回国看作是长期战略,鼓励学生回国工作,促进留学生高质量就业。
拒绝留学生进体制内,纯属谣言!
体制内,槛更高了
体制内的大门对留学生确实开着,但能不能挤进去又是另外一回事。
现在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回国就业的留学生早在2021年就首次超过了一百万人。体制内作为避风港和铁饭碗,自然成为国内和留学生共同的角逐的战场。
然而体制内名额终究有限,千军万马同时涌向独木桥,竞争早已白热化。
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超300万,全国平均竞争比是80.1:1,人气最高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只招1人,竟引来近1.7万人争夺,堪称万里挑一,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竞争加剧的直接后果,就是筛选门槛被不断推高。
学历清一色的硕士,985、211已成基本配置,海外百强名校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笔试和面试持续变难,笔试题量大、知识面广,面试既要专业度,又要语言表达,还得临场反应快。
留学生想进体制内,再也不能靠一纸海外文凭就躺赢了。
现在的招聘倾向正在悄然变化。
人人都优秀的当下,唯学历论、唯名校论不再管用,各大岗位更务实,匹配度和软实力才是关键。
留学生和本土精英同台竞技的时候,在自身具备的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基础上,如果无法更沉稳踏实、接地气,反而会因为水土不服,被体制内抛弃。
不过换个角度来想,体制内越来越难进,也是在悄悄提醒留学生:条条大路通罗马,眼光可能要更开阔些。去出海企业、做国际生意的公司或是进外企等都是好路子。
见过了更大的世界,懂得更国际化的玩法,换个宽敞点的赛道 ,跑起来或许更轻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